陸劇《愛情而已》開播即引發討論,從周雨彤、吳磊姐弟戀中,世人才學到原來愛情裡誰也不必背負⋯⋯

「不要背負,好不好。」

相信愛情的編劇張英姬創造了 32 歲的梁友安和 23 歲的宋三川,讓我們在生命的忙與亂之中,看見了真,看見了有人風塵僕僕為我而來。我們以為生命中最不可控的愛情,其實是生活的引擎,當它隆隆作響,我們才能夠在躊躇再三的現實裡,重新找回義無反顧的勇氣。

在我這裡,你可以只做你自己

張英姬編劇說,她想要創造一個,可以被我們眾人所凝視的——一個男性最美好的形象。

我反而覺得,張編是在刻畫一種,可以被我們眾人所凝視的,愛情美好的形象。

一種即便傷痛也不用獨自承擔,以長長的對話開啟通往內心的門把,把鎖頭打開,那裡是一個既沒有大女主,也沒有大男主的人生劇本;一個即便我們都有缺點,但我們仍願意互相擁抱的親密關係。

我在《愛情而已》一劇裡頭,看見佛洛姆《愛的藝術》之中所謂愛的體現——在於我們如何在付出愛與收穫愛的過程中,養成那所謂「愛的能力(Loving)」。

愛在這裡,它不作為一種名詞,而是動詞的存在,愛不是純然地接收與給予,而是在不斷地動態的過程中,體認到愛的本質,是我們雙方都具備愛的意願。

同場加映:大人式的戀愛|如何好好愛人?《愛的藝術》三個愛的祕密:愛是給予,而非接受


圖片|《愛情而已》劇照

全劇最深刻的一句台詞,是當梁友安面對外遇父親罹癌的消息,內心糾結,難以和解,在複雜的家庭創傷與作為女兒難以放下的責任與愛裡頭難以權衡。此時宋三川與梁友安比肩坐在小區的長椅上。

三川說,「不想去就不去。沒做好準備沒關係,梁友安,你就只做你想做的事情。」

「誰可以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可以。」三川說,「你可以。」

我想愛是這樣的,有人可以在那些複雜的,脆弱的時刻,沒有理由,不用說教,斬釘截鐵地告訴你:「你可以。」

你可以。不想背負的我們就不背負,罪惡感是一把刀,不用拿著往自己心頭扎——「在我這裡,你可以只做你自己。」我想宋三川沒有說完的,大概便是這個意思吧。


圖片|《愛情而已》劇照

愛是互相,是平等,更是平視

關於「而已」一詞,張英姬有自己銳利的解讀,針對《三十而已》與《愛情而已》兩齣劇的自評及觀點,她說:

「《三十而已》和《愛情而已》兩部戲的名字,我都用了「而已」。這是一脈相承的,最想表達的就是這種解放的態度。

《三十而已》講的是解放年齡焦慮,《愛情而已》則是解放親密關係焦慮。

我特別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到這種解放的力量,不用把所謂的那些社會規訓、刻板的東西往自己身上套。想要一段美好的愛情,是不需要羞於說出口的,永遠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我不確定編劇是否也同為佛洛姆《愛的藝術》一書的讀者,但我想,我們都在《愛情而已》這齣劇裡頭看到當代人的掙扎,以及對於「追求愛」的矛盾心態。

人們通常解讀「愛」這件事情,總是帶著一些資本主義的前提,「愛情腦」聽起來很笨,不夠理性,更不足專業——然而如若個人不是一個本能被壓抑而馴化的群體,「愛」這件事情就應該如同我們追求任何事情,一樣值得我們煞費苦心。

因為我們無時不活在關係之中,而愛又是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所達成的「合一」,因此愛情而已絕非只是愛情而已,愛是起點,亦是終點;既是一己,也是合一。

宋三川一直都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才能夠拋出那些乍看之下有些大言不慚的名台詞。他說,「我會努力,成為你的底氣,讓你可以做你自己。」

而在這些拋接之中,我們都能藉此領會,那些因為「給予」而充滿能動性的愛,在宋三川與梁友安之間是如何開展的,姐弟戀是其次,重要的在於我們於關係中的能動性,我們同樣掌握某一種共舞的平率,是互相,是平等,也是平視的。

猜你想看:佛洛姆談《愛的藝術》: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我是我


圖片|《愛情而已》劇照

在愛裡,誰也不須背負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裡說:「在愛裡的尊重,是一種認知他人獨特個體性的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

正如同《愛情而已》中所言說的愛情,健康而互助,誰也不必仰視、追隨。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誰也不必改變,誰也不必背負,我們比肩同行,時而你拉我一把,時而我拉你一把,誰多誰少那都是暫時的,於是才有了梁友安在宋三川的病榻前,含淚所說的那一段話:

「在今天之前,我一直以為,兩個人如果要在一起的話,至少每個人要付出 50 比 50 的努力,但是今天我知道我錯了,在人生中某些非常重要的時刻,哪怕,對方只剩一個 1 了,你也會拿出你的 99,義無反顧的。」

如今我只剩下 1 了,我也知道你會拿出那 99,擁抱、展現愛的能動性,於是我們都可以起身,甚至有力氣奔跑,因為「愛是我們都希望此能夠依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以『我需要』的方式成長。」宋三川如此,梁友安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