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劇照

下班後看到機器人又拖地掃地還會組裝手機的新聞,您可能讚歎科技的發展驚人,但當科技不斷進步,未來,被取代的,可能是您與我。先前 Inside 曾報導,美國報社裁撤新聞攝影師,要求文字記者學習以 iPhone 拍照,這或許是極端案例,但也是警示——機器不止剝奪低階工作,勞心者也未必就能高枕無憂。美國身兼小說家、記者、軟體工程師的 Jon Evans 於 TechCrunch 撰文《After Your Job Is Gone》,敘述科技何以吞沒工作,以及其後的世界景象。


你有工作嗎?你喜歡有工作的感覺嗎?如果是的話,我有些壞消息要告訴你。衛報憂心忡忡:當今的科技,將徹底拔除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Techonomy 說:美國真正的勞工危機不是移民,而是工作。Om Malik 詰問:大家熱烈談論機器人和無人機軍隊,但是,被機器人和無人機取代的幾百萬人,他們的未來怎麼辦?

Om Malik 的憂慮事實上迫在眉睫:正確的時態不是未來,而是現在。Henry Blodget 指出:過去 30 年,美國工作人口數量降到谷底。紐約時報觀察:失業率之所以遠高於預期,經濟復甦遙遙無期,是因為自動化,建造業即使有好轉跡象,也不需要聘僱太多員工。

全世界,都一樣。西方的製造業工作曾經流向中國工人,現在,工作又移轉到機器人手上,譬如富士康的數十萬機器軍團。

你不在工廠工作,所以以上的煩惱只是杞人憂天?請先再仔細思量。Gizmag 報導:「Momentum Machines 正在研製漢堡製作機器,從做漢堡到點單,一律自動化,這可能造成全球數十萬青少年失去第一份工作。」康乃爾大學一具機器人可以在適當的時刻為你倒啤酒。好吧,別談吃的了,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總不能被取代了吧?其實已經有機器人可以為身障人士擦拭嘴巴、蓋棉被。

零售業呢?算了吧,Derek Thompson 於大西洋月刊寫道:

零售業現在僱用的人比 1999 年還少,工時也明顯降低。零售業勞工面臨的最大威脅不再是沃爾瑪超市,而是電子商務「肆無忌憚」的成長⋯⋯更悲慘的情節是這樣:零售業的困境,加劇其他低等技術工作的競爭,薪資被壓到最低,某些人甚至完全被驅逐出勞動市場,這種可能性不能等閒視之。

律師、金融家、外科醫生也不是就能高枕無憂。經濟學人觀察,「智慧型機器已經觸及新的社會防線:知識工作者正處於暴風眼⋯⋯教師、研究者和作家是下一波置身風暴的對象。」來到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倫敦城,「隨著科技蠶食職缺,分析家預期(銀行)工作將不斷流失。」

從事科技嗎?那或許可以先鬆一口氣,不過請銘記在心,自己是極少數的幸運兒。「與其說是『反工會』(anti-union),不如稱作『後工會』(post-union)。科技精英沒什麼勞工問題,是因為人太少了,組織不出一個像樣的團體。」Paul Krugman 同時提出警告:「我們的確正在創造出失業美國人的階級」。

全球經濟分岔為兩條軌道:自大蕭條(Great Recession)以來蓬勃發展,而今繼續風馳電掣前進,永遠求才若渴的「科技」⋯⋯,以及「剩下的其他人」。

把眼光轉向矽谷,這兩種群體在此並存。Colleen Taylor 寫了一篇題為「矽谷的另一面」(The Other Silicon Valley)的好文章,突顯矽谷流浪者與貧富差距的現象。文內引述美聯社的報導:「簡單來說,超級有錢人變得更有錢的同時,陷入貧窮的矽谷居民也創下紀錄。」《大西洋月刊》寫道:「(矽谷)逐漸衍生出兩種商店,一種是在低價戰爭中廝殺,另外一種固守美好的購物體驗。」

經濟的改變是週期性抑或結構性,總是難下定論。不過我認為,科技摧毀工作的速度快於創造工作,這個慢慢形成的共識頗為合理。由此產生的雙軌經濟,兩邊漸行漸遠。

對我們這些從事科技業的人來說很不錯,是吧?用 Blodget 的話來比喻,也許我們建立的,是一個幾十萬封建領主和 3 億農奴的國家。因為我們是威風凜凜的封建領主,所以這聽來不差吧——如果你不太考慮道德因素,而且也不介意社會大眾的積怨。衛報已經開始稱科技精英「被寵溺的領主,對其他人作威作福」,東灣快報(East Bay Express)埋怨,「科技把年輕人、有錢人帶來灣區,但是我們的文化和經濟景觀,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我想再次強調,這只是剛開始而已——Marc Andreesen 說過,「軟體吃掉世界」,兩軌經濟在全球都只會變得更加分歧。相對少數的幸運兒能夠進入科技業(或者擁有錢投資),並且累積愈來愈多財富,而愈來愈多工作,則將被軟體、無人機、機器人所取代。

至少我是這麼盼望。

我並不是想變成世界的那一小撮幸運兒,也不是想在其他人都破產的時候,自己富可敵國。其實,長期來說,這樣的發展對每個人都好。人人都該有工作這個想法,不夠有遠見。

就像 Gregory Ferenstein 說的,科技或許毀滅工作,但它也創造財富。我以前也曾主張過,這些財富創造的殘局,並非一個完全就業的世界。相反的,這是一個沒有就業的後匱乏世界(post-scarcity world),愈來愈多的財富、愈來愈少的工作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就是你所能期望的未來。

麻煩的是,我們的社會與經濟體系,建立在大量就業的假設之上,我們必須針對原有模式進行痛苦的調整以適應將來的變化。有些已經初見,NPR 今年初報導:

30 年以來,美國身障人口急速增加。即使醫療進步讓很多人仍能固守工作崗位、新法律也禁止就業歧視,不過每個月都有 1400 萬人拿到政府發給的身障證明⋯⋯其中多數人都沒有工作,然而由於他們技術上不算勞動力,因此失業率並不包含他們在內。

換句話說,美國政府已經悄然的為一大群沒有工作的人擔起責任,如果工作持續消失,而整體美國財富卻逐漸增加,那麼我們便可以預期,這樣的措施會一直擴大。George Monbiot 最近提起基本收入的主張,「給予所有人,富人、窮人,無須經過測試或條件審核,每週給予他們一定的金錢。」

伴隨「工作高峰」(peak jobs),美國也達到「資本主義高峰」(peak capitalism),基礎收入大概真的會變成這種情況的指標,但在保守派怒氣沖沖前,容我提醒,基礎收入的近親——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的提倡者不是別人,就是自由市場前鋒 Milton Friedman。

(右翼分子,你們會比較滿意哪個情況:數十萬失業民眾仰賴政府的補貼得以苟活,還是同樣的數十萬民眾,懷著絕望又飢餓的心情,在舊金山和曼哈頓流血示威?還記得法國大革命嗎?後面那種方式造成的後果實在很糟糕,不是嗎?讓他們吃蛋糕、吸大麻、玩電動吧,這是我的建議。)

好消息是,如果你今天不幸因為科技吞噬你的工作而失業,相同的科技也會產生夠多的金錢,在你無法賺錢的這幾年足以讓政府支付你與家人基礎收入。壞消息是,你恐怕再也沒辦法謀得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基礎收入或許也只是勉強餬口而已。

你相信教育會拯救你或者你的小孩嗎?別傻了,並不是所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根本沒辦法找到工作。同時,高等教育的成本也愈來愈昂貴,Peter Thiel 說過:「我們正處在泡沫之中,不是網路,而是高等教育。」

大學有可能漸漸變得像賭場:贏家當然開心,但是,花大錢受教育結果到頭來一無所獲,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白花錢。工程或電腦科學學位當然會比英國文⋯⋯有更好的機會。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進入科技業,況且,科技開始吞噬科技類的工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如果情節成真,世界將會分裂成兩個部分,一個萎縮成極小的群體:超級有錢人——科技人、金融大亨、還有繼承他們的富二代,他們住在便捷的城市裡賺錢,並到海灘、湖畔、或山林圍繞的別墅渡過炎炎夏日。另外一大群人勉強度日,偶爾打打零工、做些合約制工作,賺點零用錢,窮到沒錢造訪有錢人生活、工作、玩樂的地方。除了少數政府內部工作,兩個群體間幾乎沒有中產階級存在。

這會令你難以置信還是感到不安嗎?不,這就是當今世界的樣貌。這是用來形容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現況的中肯敘述。雖然專家預期這些國家將會愈來愈像北美、西歐和日本,不過,反過來看或許才是真相——未來幾十年,富裕的世界即使真的愈來愈富裕,但也會愈來愈像金磚五國(BRICS)。這樣的景況,發人省思。

科技再新,還是來自於人性
〉〉3D 列印的無限可能,女王系超威跟鞋
〉〉科技仍包含人性,賈柏斯的二字箴言
〉〉聰明又優雅的新型〝門鎖〞

本文轉載自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