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獨處可以使我們從過度喧囂的社會中暫時脫離,得到療癒,讓我們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獨處,可以培養我們面對內在的痛苦與空虛。

在這個發展極快的社會中,許多人害怕獨處,害怕一個人靜下來就不知道該怎麼與自己相處。每當我們試圖找尋一個外在的依賴、一個永遠不會離開的伴侶、一個強烈的存在感、一個活在世界上的意義時,最終還是只能回到與自己相處上面,別無他法。

適逢最近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蔓延,政府公告的防疫政策之下,新一波的在家辦公的時期來臨,使得路上寥寥人跡,而更迫使都市中的獨身人口擁有更多的時間獨自在家。

這個被迫獨處的時點,使許多人感到不適甚至恐懼。而這個疫情蔓延的時刻,恰好是可以學習如何獨處的好時機,試著學著用獨處重新梳理與自己的連結,趁機整理因為忙碌生活與自己失去連結的麻木狀態。

被迫維持社交距離使我們不得不試圖面對自己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是目前防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這個方式卻也非常反人性地殘酷。

人類是社交動物,我們藉由彼此的存在、連結而感到活著,因此社交距離的保持,讓人們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社交距離,實際上是一種被動的獨處,而我們對獨處的恐懼並非因為疫情開始蔓延才產生的。

人們可能從來都沒有學會如何獨處,如何與自己相處,包括與自己各種破壞性的想法以及不舒服的情緒相處。這源自於獨處會使我們不得不獨自面對自己,面對在喧囂日常中我們無須面對的真實自己,而認識自己的過程是那樣的可怕與痛苦。

疫情前,在一個鼓吹社交以及各式連結的社會中,若有人選擇獨來獨往,就會被歸類成異類,被看成不受人歡迎的失敗者,因為孤獨正是身為社交動物的我們最害怕的。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當我們不得不獨處時,我們總希望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抽離自己的內在,而現在五花八門的娛樂正是能使我們暫時忘掉寂寞、痛苦的最好依靠,只需要輕輕點擊,即可得到許多聲光刺激。

而有了這樣方便又舒適的娛樂,為什麼還要無趣又痛苦地獨自待著呢?因為這些聲光娛樂,都不是使我們更好的獨處,而是使我們避免獨處的方法。

這樣的方式,將會使我們更加失去獨處的能力,使得在疫情被迫獨處的當下,因為習慣逃避獨處所造成無法面對各式感受與情緒的結果,在這個當下擊打著我們。

從心理學的研究得知,要能夠面對、處理痛苦情緒,需要有能力不逃避獨自面對我們的痛苦情緒,逃避反而使我們的痛苦在意識之外加劇,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狀態。

你會喜歡:我參加了 10 分鐘冥想運動,21 天後擁有更多的自由

獨處,可以培養我們面對內在的痛苦與空虛

過去,我參加過兩次內觀十日禪,也參加過一次法鼓山的七日禪,兩者都是全程止語的冥想閉關,沒有手機、網路、閱讀、書寫、交談、娛樂,可以做的就是冥想以及一些輕度運動,讓自己處在一個完全獨處、與世隔絕的狀態。

突然間,我無處可逃,我無法不去面對自己,而能做的也只能面對自己(因為不能使用任何網路以及交談)。

在這幾段經驗中,我發現日常生活中,我內心是空虛的、浮躁的、意念紊亂的,像頑皮的猴子一樣,跳上跳下的。在閉關期間,彷彿在痛苦中泅泳,必須學會在無處可依的狀態下獨處。

維持社交距離時,其實比閉關冥想的狀況寬鬆許多,痛苦到無法承受時,我們還是可以出門踏青、拿起書籍閱讀、欣賞影片和做些自己感興趣的娛樂。然而這樣的情況長期下來,還是得回頭面對自己,在痛苦中泅泳的時刻還是會在我們意料之外時出現的。

我現在四處旅居,不一定會固定待在同一個地方多長時間,而選擇旅居的地方往往都是近郊或是鄉下,加上自由工作的性質,有大把的時間獨處,而我是很享受這樣的獨處時光的。

當面對疫情惡化的消息時,我內心是感到平靜的,因為我深知即將面對的社交距離挑戰,對我來說不會造成大麻煩。我歸因在我長期練習冥想、瑜伽、跑步、閱讀所得來的自我疏導能力吧!有了這個能力,當我面對孤獨感時,我的內心似乎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可以支撐著我,縱使依然會有痛苦時不時地湧現,但卻不致使我陷落。

平常,有許多外在事物阻止我們去認識自己而迷失在生活中,而這次疫情的升溫迫使我們得減少外出的時點,反而是一個重新梳理與自己重新連結的好機會呀!藉此深築內在的力量,藉此面對未來更多未知的考驗。

美國抽象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曾說:「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都是在獨處時發生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也在其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說道:「獨處可以使我們從過度喧囂的社會中暫時脫離,得到療癒,讓我們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


圖片|Photo by NORi on PIXTA

如何學習獨處時與痛苦相處呢?

第一步:試著直接面對感受到的痛苦

我們總習慣逃避不舒服的感受與情緒,例如:看影片、吃東西、打遊戲,不如試著練習直接面對痛苦,與痛苦直接待在一起。

推薦閱讀:每天忙到失去自己嗎?你只是用「工作狂心態」逃避了內心的痛苦與孤獨

第二步:覺察痛苦

當我們可以面對痛苦時,我們就有可能觀察它們。感受它們在身體裡面的感受,是否淤積在心口上?是否駐留在額頭前方?也試著描述它們,可以使用書寫的方式紀錄(自我覺察日記),這些覺察可以讓自己對這些痛苦有更深刻的認知。

第三步:把注意力放回到想做的事情上面

可以是運動,可以是工作本身,可以是睡眠。當我們面對、覺察完痛苦,在更加理解它們之後,我們可以更有能力回到自己當下想做的事情上面,而比較不會因為隱隱作痛的感受而使自己無法專心。

若在疫情時,面對獨處時,我們感到痛苦難耐,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使用網路通話的方式與其他人連接、交流,在不打破社交距離之下尋求支持,試著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同時也聆聽他人的分享,藉由人際的真實連結而得到內在的緩和。

不過,當我們使用這些通訊科技時,可以保持覺察的話將會帶來好處,而無意識地投入使用,甚至上癮,導致我們頭腦喋喋不休地逃避面對孤獨時,將會使痛苦在我們陰影中更加茁壯。

疫情之下的雲端真實連結,將可以成為我們獨處面對痛苦最振奮人心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