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常規性的伸展台、拒絕用超模大炒話題的商業手法、拒絕對於自家品牌多作評論⋯⋯不走阻力小的那條路,Margiela 如何改變九零年代的時尚產業?


圖片|來源

DECONSTRUCTION,在時尚的字典裡,中文的翻譯是「服裝解構」。

在八零年代的尾聲,時尚產業來到了最豐饒、最浮華的年代—用色大膽、廓形直接、任何面料都惹人注目。然後倏地來到九零,設計師們開始分別談起「極簡」與「解構」,原先的 Joan Jett 風被更細膩的時裝質地取代,比如可看見的褶皺、參差的縫線、分開的腳趾,比如 Martin Margiela 。


圖片|來源

Margiela 改變了九零年代的時尚產業,不過是輕輕的、不著痕跡的,甚至比當年紅極一時的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更為低調, Margiela 拒絕常規性的伸展台、拒絕用超模大炒話題的商業手法、拒絕對於自家品牌多作評論, After all,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


圖片|來源

1980 年從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學院畢業之後, Margiela 曾擔任 Jean Paul Gaultier 的助理約三、四年( Gautier 在紐約時報的受訪中提到:「這小子待在我那根本是大材小用,我在金梭獎上第一次看見他的才華,但我想 Margiela 的本領不僅於此。」),然後在 1988 年,他和 Jenny Meirens 共同創立了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傳說中的四個針角和數字搭配圈圈就此問世。

「對我來說,穿我衣服的人能夠找到與那些穿衣規範、抑或是流行標準全然相反的穿衣之道,才是很重要的。」 Martin Margiela 如是說。

所以,究竟什麼是解構?


圖片|來源

這個詞彙在當年被看作某種對於奢侈的反彈,評論家開始注意到設計師對八零年代的主流價值觀感到沮喪—太多金錢象徵、太少想像空間,對於 Margiela 這樣特立獨行的時尚菜鳥,在他的系列中可以看到,衣服被乾洗袋包裹住、添入日本的侘寂美學(如現在人腳一雙的 Tabi Shoes ),於無彩色調中玩轉衣形輪廓與比例(如 08 年的大型方領洋裝),或是將回收再利用的異材質製作成前衛裝束(如 99 年的手套衣、 09 年的金髮外套)。


圖片|來源

然後這位改寫時尚史的先驅,在 1997 年宣布將成為愛馬仕的創意總監,也就是所謂的非主流份子碰上比高級更高級的百年時裝屋,白色長袍碰上了日落橘盒,前衛層次碰上了法式優雅,究竟短短七年之間、兩者之間碰出了什麼火花?


圖片|來源

「當愛馬仕找上門時,其實 Margiela 一開始是很排斥的。」昔日搭檔 Jenny Meirens 曾經老實的公開表示, Margiela 當時並不覺得自己的經驗、技藝、才華符合愛馬仕的高標準。

不過他錯了,他比誰都夠格。


圖片|來源

一開始,愛馬仕的團隊對於Margiela不接受秀後採訪不太理解、Margiela的團隊也認為經營兩個品牌可能會讓他吃不太消,結果當Margiela for愛馬仕的第一批設計系列(1998秋冬)抵達店內、造成轟動之後,雙方從此噤聲,我是說好的那種噤聲,基本上從那之後,他想怎麼做事、誰都不容也不會置喙。


圖片|來源

原先只有熟女才會靠櫃的愛馬仕,在當時逐漸成為年輕人拼命吃泡麵(開玩笑的,可能是吃小麥乾糧?)也要存到錢購入幾樣單品的新潮品牌,譬如蛇紋皮革斜裁及膝裙搭配高筒靴、譬如Cashmere製成的毛衣和長袍式風衣、譬如頂級羊毛打造的V領連身裙,愛馬仕的極高質感依舊存在,不過Margiela成功將非主流的解構玩心帶入了品牌,極度和諧卻又攫人耳目,成功滿足原本的消費者、同時吸引了更大的潛在族群。


圖片|來源

「我從來沒和這麼有趣的人共事過,我喜歡他總是挑戰新的服裝概念,有些人的創意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Margiela的想法是我們怎麼追也追不上,看也看不膩的。」愛馬仕的藝術總監Pierre-Alexis Dumas,曾這麼形容Margiela執掌品牌的七個年頭。


圖片|來源

說句實話,還沒熟稔時尚產業之前(我是說高中覺得穿 Ed Hardy 或 STAYREAL 就是最酷最屌的那時候),我就已經非常喜歡 Maison Martin Margiela ,那時的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哪裡出生、立了什麼里程碑、原來「 0-23 」的數字標籤分別代表不同系列,更別提在乎他曾經和愛馬仕有過牽連。我就是喜歡他、喜歡這個品牌、喜歡九零年代當大家都在穿牛仔外套搭配樂團 T 時, Margiela 根本 Don’t give a fuck 的只想做自己的創作精神。

做自己啊,還得做得低調、做得有才華,這才是真本領。


圖片|來源

世上不會再有另一個 Martin Margiela ,他的作品是「藝術」,只是我們稱它為「服裝」,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似假若真的更懂他一點,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