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從 19 歲出道至今 20 年,一開始,她從不知道自己在「蔡依林」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到後來她在眾人面前將最柔軟的腹面袒露,問著如果我是個會痛會哭的女孩,你們會不會更愛我?到現在,她不再是為追求其他人認同而努力的蔡依林,此後的追尋,都該是為了自己。如同所有女孩的成長史,跌跌撞撞至今,你的成長史裡,總有一首歌,是留給蔡依林的。

90 年代,那是個沒有智慧型手機能隨時聽音樂的年代,也是個華語金曲迸發的年代,你將青春與歌曲綁在一起,在每首曲子裡哭過,在每句歌詞裡笑過。而這段青春裡,總有一個位置,是留給蔡依林的。

19 歲的青澀與炙熱,20 歲的搖擺與徬徨,30 歲重生而堅定,出道 20 年至今,蔡依林的成長史,如同所有女孩的成長史:「沒有跌倒過的人,也許沒有你們這麼幸福。因為當你知道怎麼站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自己很厲害。」

也許,你也能在蔡依林的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19 歲的衝勁:在 MV 裡,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戲份

1999 年的蔡依林剛出道,歌唱比賽出生,還是個學生,聲音很乾淨,在台上唱著 Don’t stop, never give up,爆紅的速度超越想像,雖然她嘗試保持低調,埋頭練舞練唱,但隨之而來的是他人的眼紅。

走在路上,學姊帶著不友善的眼神,有人傳她考試會過是因為作弊,說她笨,連成語都不會。記者問,蔡依林的臉龐帶著稚氣,笑著說,我沒作弊,但沒關係,反正我真的很笨。

當時的蔡依林,沒有方向,公司怎麼說她怎麼學,在仍舊尋找自己的過程,這個世界已經為她貼上標籤,大家叫她少男殺手、偶像歌手,蔡依林笑著接受,但更多時候她是迷惘的,就像自己 MV 裡時常擔任的旁白角色,沒有戲份,只能成為第三者看自己。

19 歲的蔡依林,眼底仍有夢,世界卻從沒給過她時間思考蔡依林是誰。

20 歲的迷惘:如果我軟弱了,還有沒有人愛我?

2006 年,蔡依林推出《舞孃》專輯,每個人都說,那個當初穿著蕾絲白衣、唱著說愛你的女孩,已經長大了。一句「所有喜悲繫在我的腰間」,裡頭妖嬈魅惑的舞蹈,是蔡依林苦練多時的結果,從鞍馬、雙環到無重力彩帶,這些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其實是需要經過長時間訓練的。

她好努力了。她想讓自己認可,也或許只要夠努力,就不會有人再批評自己。

可是當蔡依林因著《舞孃》拿下了第一座金曲奬最佳國語女歌手奬,網友卻嘲笑,是體操選手拿獎嗎?

2012 年的專輯《Muse》,〈大藝術家〉裡科技迷幻的視覺,加上蔡依林的舞技與歌聲。當人們都說著,只有蔡依林能夠超越蔡依林,她緊咬以久的牙,眼裡的倔強,終於有些鬆脫——

當退去光鮮外表,當我卸下睫毛膏,脫掉高跟鞋的腳,是否還能站得高?

在 MV〈我〉裡頭,她摘掉手套,脫掉身上的禮服,蜷起身子,雙手緊緊抱住自己,像剛出身的嬰兒那樣,眼裡帶有迷惘。那一刻的蔡依林,很真。她說,如果我很軟弱,如果我是個會痛會哭的女孩,你們會不會更愛我?還是會逃跑?

正是出道 13 年,她想將最柔軟的腹面袒露:其實自己很徬徨,其實我和所有人一樣,都在努力擺脫別人貼上的標籤。

30 歲的堅定:在這以後,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蔡依林自己

蔡依林曾在世界巡迴演唱會哽咽說,自己已經練就一身聽到惡評,耳朵自動關閉的功夫:「蔡依林三個字,具備了很多爭議性,從出道以來,不同的封號在我身上,喜歡我的人跟討厭我的人一樣多,這點我很清楚。」

「我很驕傲的是我自己的意志力很強⋯⋯不管外界怎麼看我,我還是要唱我的歌,要跳我的舞。」

走過迷惘後的蔡依林,她不再是為追求其他人認同而努力,此後的追尋,都該是為了自己。

2014 年,蔡依林的新專輯《呸》,音樂的觸角伸到了社會議題,例如〈I’m not yours〉、〈不一樣又怎樣〉,將她天后的位置從亞洲推向世界,也重新定義:不完美,更是種完美。

曾經只能做自己人生旁觀者的蔡依林,在〈第三人稱〉中,獨自飾演女導演與女演員,從第三角度去看受困在世人眼光中的「演員蔡依林」。或許在這之後,她不再是旁白,而是能夠主導自己,演出真正自己的蔡依林了。

20 年前,為蔡依林貼上標籤的是這個世界,在這 20 年的追尋中,蔡依林漸漸找回自己——如同總是迷惘的我們,一路追尋,沒有停止或回首,我們終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還好,這 20 年,我們跟著蔡依林一起長大。

也還好,我們的青春裡,總有那麼一首蔡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