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的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知道你的感染狀態」(know your status),鼓勵更多民眾進行愛滋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進而治療和預防。而 UNAIDS 與 WHO 有望於 2030 年前能終結愛滋。放下恐懼與歧視,給予愛滋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尊重,讓我們一起迎向零愛滋的那一天。

12 月 1 日,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別上紅色絲帶,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


圖片|來源

從 1988 年開始至今,是世界愛滋病日成立的 30 週年。截至 2017 年,愛滋病已造成全球 2890 萬至 4150 萬人死亡。今年的世界愛滋病日,宣導主題為「知道你的感染狀態」(know your status),鼓勵更多的民眾進行愛滋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進而連結治療和預防的相關資源。然而,從 1981 年發現第一位愛滋患者,到現在已經過了 37 年,汙名與歧視依然存在,使得許多人不敢篩檢,或感染者拖至發病時才確診。

你知道嗎?從發現愛滋病毒至今,我們正逐漸走向終結愛滋的社會,聯合國愛滋病署(UNAID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望於 2030 年前終結愛滋。在 1981 年,發現世界第一位愛滋感染者;直到 1995 年愛滋治療出現了曙光,研發出「雞尾酒療法」,開始延緩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而聯合國愛滋病署(UNAID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目標於 2020 年達「90–90–90」:90% 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90% 知情感染者有服藥、90% 服藥者病毒量受到抑制,並預計於 2030 年前終結愛滋。

愛滋三大迷思,仍存在許多人的心中

目前愛滋的相關資訊、資源及醫療技術,都有大幅的改變與進步,但還是有不少人停留在 1980 年代的印象──愛滋是「骯髒的」。愛滋病患時常被形塑成「壞」與「不檢點」的形象,好似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愛滋。呂欣潔在 2016 年投稿文章中寫道,長期以來,台灣的愛滋政策和性教育方向一樣,多數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像是:「如果你有一夜情,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外遇,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不忠,你就會得愛滋!如果男人跟男人上床,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有多名性伴侶,你就會得愛滋!」

而在這幾年,同志爭取婚姻平權時,不少保守派也會使用「同志=愛滋」作為反擊手段,透過臉書、LINE 等社群軟體,進行污名攻擊,甚至將「暴露愛滋前預防性投藥(PrEP)」稱作約砲丸。不僅針對疾病,愛滋的防治教育也遭到攻擊:「不要教我的孩子同志教育,要是他變同志,得愛滋怎麼辦?」


圖片|來源

看到這,我們先一起來破解常見的三大愛滋迷思吧!

推薦閱讀:同性婚姻通過,愛滋人數激增?五個常見的愛滋謠言破解

  • 「我不要跟你共用啦!」,愛滋很容易傳染?

愛滋病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的,不包括眼淚、口水、汗水、尿液、糞便等。若要透過血液傳染病毒,也必須是「鮮血」;體液傳染病毒,則必須是精液、陰道液、前列腺液、羊水。且愛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流出到體外,接觸到外部環境,像是水或空氣,病毒是無法存活的。

  • 「愛滋主因是因為男男性行為」,同志等於愛滋?

別在愛滋病與同志間畫上等號了,愛滋的關鍵在於性行為是否安全,必須全程且正確地使用保險套。談到,為什麼同志會與愛滋聯想在一起呢?是由 2004 年的「農安街事件」[註1],透過新聞媒體的大肆報導與渲染後,同志幾乎是與「愛滋」脫不了鉤。台灣目前雖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比例較高,但在亞太地區和中西非地區,則以異性戀感染者佔多數。

但無論是哪個族群的感染比例高,我們應該著手改變整體社會,給予正確且健康的性教育,不該標籤化或歸因於哪個族群,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感染愛滋。若只強調「某一族群」易受感染,反而會造成許多人就此輕忽,造成診斷與治療上的延誤。

  • 「你是不是有多重伴侶啊?」,得愛滋就是不檢點?

別在把疾病扯上道德觀了,就算你是擁有單一性伴侶,但只要在口交、肛交或陰道交等性行為中,沒有全程「安全且正確地」使用保險套,都有可能傳染愛滋病毒的。

愛滋真的不可怕,現在已經不是 80 年代了

愛滋病毒第一次被發現是在 1980 年,而在發現病毒的 15 年內,疫情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當時的醫學技術來說,是束手無策的,因此造成很多人死亡,人們從那個時候便對愛滋帶有恐懼,愛滋病也被冠上「20 世紀的黑死病」。

愛滋病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人體,破壞感染者的免疫力後,出現的多種臨床症狀,因此愛滋病嚴格來說是一組症狀群,全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縮寫為 AIDS)。直至 1996 年,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又稱三合一療法,將三種不同的藥物加在一起治療,大幅降低了愛滋病的病發機會及致死率。

而目前愛滋病也可透過藥物預防愛滋病毒,像是「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雖然目前愛滋病還不能完全治癒,但已經可以將愛滋控制為慢性病,讓患者透過藥物與定期治療,控制的與一般人並無差別。

愛滋小知識:感染者與愛滋病患的差別是什麼?
愛滋病發病的標準是出現愛滋相關症狀或 CD4 淋巴球低於 200 顆,我們定義這位患者為「愛滋病患」; CD4 淋巴球數量 200 顆以上,我們稱呼為愛滋病毒感染者(簡稱感染者)。

聽見感染者的聲音,放下你的恐懼與同情

1980 年代,感染者希望可以「活下去」;如今,當愛滋已能受到控制,感染者希望可以「與一般人過一樣的生活」。

推薦閱讀:奪下美國加碼小姐后冠的愛滋病患:「我重頭學習怎麼愛自己」

在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的官網上,感染者分享到自己的故事,談到自己罹患愛滋,在看診上遭到拒診的故事,文章提到:

「愛滋條例明文規範感染者就醫有告知義務,醫事人員也不得因感染事實而拒絕提供醫療服務。就在當年十月,我在某家牙醫診所的診療椅上,器械已經開始發出令人不安的鑽響時,我知道這是會見血的拔智齒手術,猶豫了兩秒,我開始報出一長串跟過去看診一樣的台詞。但牙醫師沒有做任何評估,直接對我說:我退你掛號費⋯⋯個案管理師直接跟我說:你就是被拒診了,但你可以去找權促會幫忙。⋯⋯尋求協助之後,後續就啟動了一連串流程⋯⋯我們的申訴最後還是失敗了。而我也因此抗拒看牙醫長達四五年。那顆智齒最後導致我整排牙齒擠壓變形,我自卑了非常久。」

因愛滋病毒是藉由血液、精液傳染,主要途徑是透過性行為或共用針頭,因此時常被冠上道德評價。感染到愛滋時,感染者與患者身心皆籠罩著恐懼,大多的恐懼是來自於整體社會,深怕會被社會排擠、受到異樣眼光、與家庭或親密關係分離,所以不少感染者與患者選擇不跟身邊的人說;或是在就醫時,告知有愛滋病,遭到各種理由拒診,如同上述的真實故事一般,就醫權都可能遭到剝奪。


圖片|來源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整體社會的友善程度,每個人都需要客觀地看待愛滋病,停止加諸道德批判,因為這些價值觀與道德批判,只會讓感染者不敢去做篩檢或及時就醫,不僅患者將會持續處在疾病的危險當中,也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我們應該創造更友善的環境與社會,讓患者能無懼且自在地進行篩檢,才能有效的預防愛滋病毒。

這天,我們再一次的認識愛滋病,放下你的恐懼與歧視,給予愛滋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尊重,讓我們一起迎向零愛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