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迷人來稿。讀見肉見骨的《何式性望愛》,作者何式凝帶著性與性別研究的自傳,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實踐酷兒嘗試。

作者|勤定芳

翻開手上的《何式性望愛》,大紅內頁襯著作者何式凝留下的湛藍字跡。2015 年秋季,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中心,來自台灣的我,帶著這本出版不久的書籍,向來自香港的她要了簽名。

她帶著一本《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與我手上的《何式性望愛》相應照。同樣內容,不同版本。我們比較起港版與台版的設計,順道做了個小型市場調查,問問在場的人喜歡哪個封面。

香港版,黑白分明。何式凝不矯作的笑臉,配上穿著芭蕾舞衣的身段,煞是好看。背景印著六個大字:何、式、凝、五、十、五。台灣版的設覺設計,色調粉嫩,圖像透著點神秘。芭蕾練習室裡,她背對鏡頭,舉起右手。肩膀、手臂至手指尖的線條柔和但有力。優雅的姿勢反倒凸顯了那被繃帶纏繞、鎖上金屬支架的手傷。


圖片|來源

陌生讀者也許會誤以為這是一本「只」關於芭蕾的文字作品。何式凝任教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學術專長包括性與性別研究,四十八歲開始學習芭蕾舞,而《何式性望愛》是她所寫的自傳,一本帶著性與性別研究筆觸的自傳。既然是自傳,書寫主題當然在於「自己」。家庭、學校、愛戀、信仰、性經歷、友情、工作、生死病痛⋯⋯何式凝把她五十五年的人生故事,大塊、大塊端上桌,連皮帶骨,見血見肉。她真誠地邀請讀者品嚐那用肉身煎熬出的滋味。

推薦閱讀:【酷兒不酷】每個人心中都有魔鬼與不倫不類的慾望

只見她坦然下刀,沒有順紋、逆紋的計較,亦不帶秤斤秤兩的算計,就這麼落落大方地展露歲月流年裡的轉折與傷痕。撫平、沒撫平,癒合、沒癒合,只要是在生命裡烙下印記的,何式凝均義無反顧地劃開給妳瞧。


圖片|來源

第一章,〈我的男朋友是同志〉,反芻與同性戀前男友維繫長達二十年的愛/怨/戀,做為何式人生的開場。〈西營盤第二階二十二號〉,描繪鑲嵌在政治經濟脈絡之中的家庭與家族記憶。〈可怕的學校和教會〉,訴說學校教育與宗教組織,如何促使她理解威權的面貌,進而辯證自我的信念。〈我去了你的婚禮〉、〈為何我不說我愛你〉兩章,宣示她作為一名多元關係實踐者的立場與理絡。〈如何數算我的日子〉,思量屬於獨身者的身體習作。最末,〈一章兩年的希望工程〉,何式凝整理這場自我書寫的歷程,過去、當下,還有未來。

下筆之人,畢竟是一位幾經歷練的學術工作者,讀來私密的微歷史,是何式凝用盡氣力反身與自己對話,進而淬煉出的思緒。當妳沈浸在她誠實直白、俏皮靈動的敘事時,她忽而筆鋒一轉,為妳劃開香港社會與時代的肌理,分析起個人經驗的社會性。她書寫自身,也超越自身。

喜歡閱讀的同好曾經問我:「妳之前推薦我讀何式凝的作品,她合理化小三的身分,是想要說明什麼呢?」

我的理解是,何式凝沒有要向別人合理化什麼。這本書,不具說服的意圖,亦無說服的對象。這本自傳,是她展開的一場行動。她剖析自身的經驗,賦予意義,從而思考性、性別、慾望的社會框架,拓展從中脫逸的「酷兒」嘗試。

推薦閱讀:當男同志的女友 20 年,何式凝:我始終信仰純粹的愛情

以道德批判的角度閱讀這本自傳是容易的。活出非主流人生的人,向來容易招惹負面標籤。然而,在作者誠懇的文字之前,所有的衛道之語,均顯得小家子氣且了無新意。

最後的章節,何式凝寫道:

「我希望,我的經歷可以給那些選擇不同路向的人,提供一個參考的角度。我希望他們由此而得到鼓勵,敢於訴說自己的故事,透過那過程,重整人生,做出反思,也能激發類近的人。我也相信,每次述說自己的事情,也在重寫自我。我希望透過重寫,達到更深層的覺醒,由此而成為更好的人。」

《何式性望愛》乘載著書寫以及再書寫的能量。何式凝送到讀者手上的作品,是一封長達 363 頁的邀請函。她誠摯地邀請讀者,說出自己的故事,參與一場最終結語仍然開放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