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eorge Hong 從亞裔妻子被誤認為保母事件談種族歧視,分享自身於國外的交友經驗,無論種族外表,靈魂的內在才真實。

「撇開語言的因素,擇偶上,對方的國籍會是你/妳的參考因素之一嗎?」

先從三月份時在臉書上瘋狂轉貼的影片之一討論起吧:

在南韓釜山大學擔任副教授,研究領域專長於國際關係的美裔學者 Robert E. Kelly 在接受 BBC 專訪,發表南韓憲政法庭決定彈劾時任總統朴槿惠對國際局勢產生的可能影響,當他在主持人提問下要高談闊論時,開始有個手舞足蹈的小女孩闖了進來,在一開始 Robert E. Kelly 試圖要安撫這位稍微過躁的小女孩兒,但下一刻,另一個仍在坐嬰兒車的小男孩隨之滑進來,Robert E. Kelly 一臉無奈,霎時,有個亞裔女子快速滑行闖入訪談現場,把兩個小孩給帶離開,一開始大家說是保姆,甚至繪聲繪影的說這個女子臉上充滿驚嚇,「因為她擔心她會被解僱。」

推薦閱讀:【視野重訊】BBC 爆紅影片背後:沒有身份的亞裔女人們

事實上,她是 Robert E. Kelly 的韓籍妻子。

在這個更正消息釋放出來之前,已經有無數的報導者指稱這個亞裔女子是這個家的保姆,甚至在 time.com 的專文裡也這樣引用著——即便隨後更正了,但這樣的言論就像病毒式般的擴散到全世界。事隔幾天,Robert E. Kelly 再次接受 BBC 的專訪,不同的地方是,他帶著韓籍的妻子(Jung-a Kim)與當天亂入的小孩(Marion, James)們,一起接受主持人的專訪。

這對夫妻在主持人提問下也說了對於 Jung-a Kim 被誤解為保母這件事的感受,韓籍妻子面對全世界對她的真實身份的誤解也大方向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們遞出橄欖枝:「I am not nanny, that's the truth. So I hope they stop arguing./ 我不是保姆啊,這就是事實。所以我希望他們就此停止爭論了吧。」

澳洲種族歧視嚴重嗎? 

澳洲一直是一個廣納各國人才的國家,只要符合資格,申請技術移民取得永久居留權甚至歸化成澳洲公民並非難事,也因此,澳洲當地的種族多元性越來越高,於 2016 年我才在墨爾本參與澳洲規定 5 年一度的人口普查,這次的資料尚未統計出來,先拿 2011 年的統計資料分析吧:墨爾本所在州別維多利亞州(Victoria)是澳洲人口第二大的州,整體人口較前次調查結果增加(+8.5%),但雙親都在澳洲出生的比例比起先前兩次調查結果皆是下降(50.4%),代表了雙親非於澳洲出生的新移民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台灣太太的德國觀察:種族歧視存在,因為沒有安全感

澳洲店家貼出告示:No room for Racism

澳洲 SBS 電視台於 Feb. 26, 2017 開始播放一系列的種族歧視調查結果 Face Up To Racism #FU2Racism,在這一系列的節目裡,委託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團隊做大規模的線上調查,看是否在澳洲生活的各種種族的人們有潛在的種族歧視而不自覺呢?答案是肯定的,特別在離澳洲大城市: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地區有段距離的城市,對種族歧視的狀況相對更為嚴重。

推薦閱讀:外籍學生的台灣觀察:師生零互動、非白人可能被歧視

此外,這系列更另外製播《Date My Race》,利用交友軟體模式,請受訪者根據照片決定是否要跟他/她約會。節目找來一個非裔女子,當她聽到其他人只憑照片就替她所下的結論時不禁落淚:「他們怎麼能這樣說我?」。此外,節目也找來一個移居墨爾本多年的新加坡男同性戀者 Alexander O. Montgomery,他在這些年出過一本書《True Confessions of a Potato Queen》,大方昭告世人自己只與白人約會,在節目裡,他毫不掩飾地說出:

「我只跟白人交往。」
「這不是歧視,但白人的基因就是比較優越。」


聲稱白人優越的 Alexander O. Montgomery

這就是 Potato Queen(馬鈴薯皇后)只喜歡白人,但若是相愛,真都應該予以祝福才是,不過,這樣明確的褒貶,更沒注意到自己變相的在助長歧視的滋生,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實際生活經驗

在以種族多樣化開放與友善的墨爾本生活快 2 年了,每次當台灣的朋友戲謔的跟我說你一定吃得很開吧,我都苦笑的說:「並沒有,你想太多了。」這是實話,亞洲人不大好進當地白人社交圈,與一個已在澳洲這裡生活至少 15 年的日本人聊到與澳洲白人的社交經驗,他跟我說著:「若你要打入白人社交圈的話,盡量避免一群亞洲人出去,至少帶個白人,這樣在社交場合才會有其他白人開始試圖與你攀談。」

推薦閱讀:法國潛在的種族問題:無法成為「巴黎人」的移民

聽到的當下其實蠻不以為然的,但是生活幾個月下來後,發覺真的有道 bamboo celiing (竹片砌成的天花板)是真的難以突破。這幾個月有個墨爾本當護理師的白人朋友找我攀談,在聊了一段時間後,問道:

「hey, 你在這裡有認識其他當地白人朋友嗎?」

『沒,他們多數都會直接說:Sorry no Asians。』

他在聽完我的回應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回我:

「你知道嗎,我一開始也是,但是我後來覺得我應該要試試看才是,但說實話,跟你聊天的感覺挺不錯的。」

收到這則訊息的當下其實有點又驚又喜,也許是真的話題成功的把自己推廣到白人社交圈裡,而今年去參加雪梨遊行相關活動的經驗,因為只有我與另一個中國人,在那時與另一個白人朋友認識後,在這位白人朋友的引介下就認識了一群白人朋友。事後,他們說了:「你們亞洲人都一群在一起,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們交際。」是啊,若我們不自覺在交朋友時就先入為主的導入國籍上的差異,而當身處異鄉的時候又不去努力突破同溫層,去探索與其他國家的人們交友的可能性,那麼到最後,我們可能就此錯過他們所替自己帶來的火花了,更別提我們也能給他們不同的精彩了。

推薦閱讀:紐約觀察:種族不是問題,你的個性和能力才決定一切

道地的紐約人會自稱自己是紐約客(New Yorker),墨爾本當地人也有類似的詞彙形容自己:Melbournian,當我跟一個 Melbournian 聊到很難打入墨爾本當地社交圈這個問題時,他只回我:「嘿,你已經是我看過很努力要去瞭解墨爾本這裡文化的亞洲人了!多點時間吧!Welcome to be one of us!」因為學業的關係,我還會在墨爾本待上至少兩年,換句話說,我還會有至少兩年的時間去探索墨爾本這裡的生活文化唷,近期不經意的與這位 Melbournian 朋友聊到我正在寫文化差異的事情時,他立刻要我找時間跟他當面聚聚(剛好他也順便搬新家),更別提他一直很想替我的這段異鄉求學之旅當稱職的在地顧問,這篇文只是個啟端。

那麼,回到開頭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擇偶的答案都不一樣。但不,國籍並非是我在交往時的考慮因素之一:「I am always looking for brilliant souls. 」對我而言,一個活得精彩的靈魂比起任何事都來得重要,不論膚色、種裔、外表等,「內在」,永遠是第一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