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檳開瓶時,一縷口哨輕柔「嘶」聲,似有若無,猶如情人耳邊細語,法國人稱這是「瑪麗・安東芮特的嘆息」。

朋友邀宴法國料理,點了一瓶香檳酒開場。餐廳侍酒師非常專業,以手掌按握瓶塞緩慢旋轉上提卻同時留力下壓的複雜方式開瓶,軟木塞離開瓶口的剎那,清脆?地發出「啵」的一聲內斂輕響,侍酒師自己也非常滿意這場表演似地笑開了,解釋說:「這是少女的輕吻。」

同場加映:連瑪麗蓮夢露都愛不釋手!你不可不知的八款香檳

「少女輕吻」?好鮮活的比喻。詢問典出何處?他倒答不出來,只說圈內都這麼形容。

餐桌上開香檳的禮儀其實頗有講究,既要斯文流暢,又不能發出過大音響破壞氣氛,但我卻是第一次聽到「少女輕吻」說法。在法國,香檳開瓶時,軟木塞應以近四十五度角離開瓶口,微微發出一縷像是吹口哨的輕柔「嘶」聲,似有若無,猶如情人耳邊細語,因此有人說是「愛情之嘆」(le soupir amoureux),更多人喜歡稱為「瑪麗・安東芮特的嘆息」(le soupir de Marie-Antoinette)。

瑪麗・安東芮特即法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瑪麗皇后,原名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 von Habsbourg-Lorraine,是出生在奧地利霍布斯堡皇宮中的公主,年僅十四歲就政治聯姻嫁給十六歲的法國皇太子,1774年皇太子登基成為路易十六,瑪麗・安東芮特因此成為皇后,絕大部分人生都在深宮內院度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路易十六夫婦雙雙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台,路易王朝結束,共和開啟。許多文學作品都以瑪麗皇后的傳奇為主題,最近比較知名的一部是2002年獲法國費米娜(Prix Femina)文學獎的小說《再見吾后》(Les adieux a la reine),2012年拍成電影,臺灣上映時中譯片名為「情慾凡爾賽」。

相傳瑪麗皇后1793年十月十六日被送上斷頭台時,仍不失鎮靜優雅。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曾畫下一幅瑪麗皇后死刑前在馬車上遊街示眾的著名素描,畫中的她雖身穿囚衣,但腰桿挺直、雙眸低垂、下巴微抬,在最糟糕的時刻,卻仍保持高貴的模樣。

抵達現今名為「協和廣場」的革命刑場後,瑪麗皇后無須攙扶自己走上斷頭台,一陣混亂中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后仍保有禮貌地轉頭致歉:「請原諒我,先生,我不是故意這麼做的。」(Excusez-moi, Monsieur, je ne l'ai point fait exprès.)——深愛香檳的瑪麗・安東芮特在斷頭刀鍘落下那一剎那,是否曾發出嘆息?沒有人知道。

大革命之後,貴族在法國似乎式微了,但某些風範與影響卻隱而不顯地流傳下來,例如瑪麗皇后的淡出身影,就給我們一種有距離感的認同:即使無可奈何也要保持尊嚴與從容,即使所有的人都覺得沒有必要了,還是堅持禮儀與教養的,淒美。

因為這個天地之間再無可追索的淒美,所以當我們輕巧地開啟香檳,如果能僅僅發出如「瑪麗・安東芮特嘆息」一般、恍惚而朦朧的低吟,庶幾碰觸到餐桌禮儀最高境界。

延伸閱讀:【女士酒譜】粉紅香檳:敬世間的靈魂相遇

從「少女輕吻」到「瑪麗皇后的嘆息」,從法國香檳酒想像重溫法國歷史,未必是葡萄酒功力的提升,卻是另一重尚未被開發見知的文化境界。

摘選自《味什麼集》中〈五味之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