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與 TAAZE 讀冊生活共企的閱讀專題【女書:向輸/書過的人致敬】,若要談撕下標籤長出自己,我們得先談談標籤對我們與對他人而言分別代表什麼。苗博雅專文,從己身經驗出發,向我們提問:身而為人,真的能夠沒有標籤嗎?

在談「撕標籤」之前,我想先談人類真的可以「沒有標籤」嗎?

標籤,是一種人類快速認識世界的方式。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基模」是人類吸收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架構。

假想一個兒童,他知道「水果」的概念,她認知裡的水果是可以吃、長在樹上、甜的東西。當他走過路邊水果攤,看到從未見過的榴槤時,他會問「這是什麼?」

「這是榴槤。」

「『榴槤』是什麼?」

「榴槤是一種『水果』呀。」

此時,這個孩子把榴槤歸類在她已知的「水果」概念之下,就會認為榴槤是可以吃、長在樹上的東西,而且吃起來應該是甜的。

認知基模的理論,說明了標籤的妙用。

當我們把事物貼上標籤、放進分類,我們可以快速吸收、理解未知事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這是什麼?」

「這是草莓,是一種水果。」

「水果應該長在樹上呀。為什麼草莓不是長在樹上?」

很多人都經歷過以為草莓是長在樹上的階段吧?雖然水果標籤幫助我們快速地認識了榴槤,但也讓我們誤認很多事情。直到我們理解西瓜、草莓等雖然都是水果,但不是長在樹上,我們才修正了「水果都應該長在樹上」的認知。

標籤是有用的,也是危險的。它讓我們節省很多認知資源,接觸新事物時不必每次都從零開始。若真的拒絕用任何標籤理解世界,人類的大腦還真的不夠用。但,過度依賴標籤,也讓我們很容易忽略事物的個別特質,產生與事實不符的認知。

有些人過度依賴標籤,一但沒有標籤就無法直接認識世界,例如,那些初次見面卻非常急切地想要了解我的性別的人。

「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如果我沒有立刻解答,就能感受到他的焦慮。

小時候,我只覺得有趣。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他有什麼關係?後來我明白了。根據個人的經驗,會因為不知道我的性別而焦慮的人,通常都非常在意男女之別,並且對男性和女性有(他自己認為的)特性歸類。

推薦閱讀:苗博雅談母豬教:厭女文化,其實反映了背後的焦慮

他們通常會認為,男生就應該有某些特質(例如豪爽、陽光、活潑、事業有成、粗枝大葉、強壯、不愛哭、堅韌、冷靜、愛女人、陽剛......等);女性就應該有某些特質(溫柔、善解人意、賢慧、順從、穿裙子、細心、愛男人、陰柔......等,總之是男性的相反)。這樣的人,必須透過「知道你是男生或女生」來「了解是你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他不知道我是男生或是女生,他就無法了解我是怎樣的人、無法掌握應該如何與我相處。因此,他焦慮。

遇到這樣的人,我總覺得可惜。無法直接理解新的人事物,只能夠過一張張的標籤來認識他人,這樣的世界,該有多無聊啊。而有些人,更是不幸地被裝進標籤構成的瓶子,變成一顆方形的西瓜。

每個嬰兒剛出生時,從外觀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可愛、善良。直到他們被貼上了男生的標籤,他們就被認為該強壯、不愛哭、堅韌、冷靜、陽剛⋯⋯;若是被貼上女生的標籤,她們就被認為該溫柔、善解人意、賢慧、順從、陰柔⋯⋯。原本人類藉以認識世界的標籤,反客為主,成為套住人格發展的框框。

不符合標籤形象的女生/男生,就會被社會懲罰,被認定是壞女人/壞男人。一些過度焦慮的雙親,因為孩子不夠符合心目中的男生/女生標籤,急切地想要「糾正」孩子,動輒用「像個男人好嗎!」「當個好女人!」那些獨特的、美好的、多元的特質,就因為不符合「男生/女生」的標籤,而被扼殺。原本一樣米養百樣人的世界,變成兩樣人,其他,都是不合標準的。

過度依賴標籤認識世界,不只無聊,更容易出錯。想要用自己眼中的標籤來定義他人,不只狂妄,更是在為(自己或他人的)人生製造困擾。

我們身上的標籤撕得掉嗎?很難。不是我特別悲觀,而是,我們身上的標籤是別人為了快速認識我們而貼的,從來就不操之在己。就以我自己的經歷而言,「這個人是主張廢死的」這張標籤,從來就不是我自己所貼。而這個標籤真正符合事實的部分,也只有「我反對死刑」這點,其餘的,包括「這個人很冷酷、頭腦壞了、沒良心、很有大愛⋯⋯」等,都只是旁人對這張標籤的想像(認知),未必與我有關。「這個人不男不女」這張標籤,頂多也只能符合「從外觀上不能一眼看出性別」,其餘的「變態、道德淪喪、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很亂⋯⋯」等,也都是旁人自己想像的。

我們既無法控制他人的腦袋,也就談不上什麼勇敢撕下貼在自已身上的標籤。

人類總是離不開標籤的,我們都想快速地認識世界。我們也不太可能撕下自己身上的標籤,因為總是有喜歡用標籤認識你的人,隨時準備要幫你貼上新的標籤。

那我們到底能做什麼呢?我們至少能夠撕下貼在自己眼睛上,把自己的視野弄窄的標籤吧。

我們一邊利用便捷的標籤,同時也要注意別被標籤所控制了。認識一個人時,認識他的本質,別以為用標籤就能得知這個人的一切。更別妄想要求旁人依照你貼的標籤行事。遇到與自己原先的認知不同的事物時,先別急著質疑別人做錯了,而是想想自己的標籤內容是不是該更正。

我們不會氣急敗壞地說西瓜既然是水果就應該長在樹上,更不會想辦法讓全世界的西瓜以後都長在樹上,而是調整自己對水果的認知,接受某些水果就是不會長在樹上。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也有同樣的能力,接受「有些人,就是和我想的不一樣」。

【苗博雅選書】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撕下性別標籤、拆除父權違建如何可能?這本書不是聖經,只是入門;不是真理,但可能開啟你對人生的不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