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X女人迷合作的為你點歌單元,每週三的晚上七點,讓我們輕輕為你放歌。這一週,要討論找自己的旅程。你曾經對自己感到陌生,不認識嗎?你有在家人的期待中迷失自我的經驗嗎?要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如同歌曲 Shake It Off 將別人的目光與注視通通甩掉,真的好難好難呀!但是換個角度想,這些期許也許是種承擔,但也不該多到變成負擔。與你一起學習。

Harlow 海苔熊,你好啊。 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孩子,不知你有沒有探訪過馬來西亞呢?

哎呀,我最近像個被灌滿空氣的氣球,圓鼓鼓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炸開! 2014 年發生了一場車禍後,我原本以為我會更加愛生活,更會感恩身邊的一切,才發現我比這之前更遜!我搞不懂我已經活下來了,我還在抱怨什麼?有時候我也搞不懂我自己,我家人給我的愛好滿好滿,朋友也是。或許,我才是最放不過自己的人吧?

推薦閱讀:你到底什麼時候要放過自己?別拿你的人生,證明對方犯的錯

最近,我越來越不認識自己,我對自己好像越來越陌生,我最近在想,如果流星真的出現在我的面前,給我一次許願的機會,我該許些什麼願望好呢?我想了好久好久好久,腦袋空白到一個極點,天啊,我好像對願望也失去了興趣!和朋友在一起時我可以很快樂,下一秒回到自己的空間裡又好像淡淡的憂傷。我一直徘徊在快樂和傷心的邊緣。

同場加映:謝欣穎談旅行的意義:直面那個從未認識過的自己

我究竟,該怎麼找回自己呢?

每當我聽見這首歌時,腦袋會情不自禁回播我發生車禍的那段日子。

最近心情低落,心理裝了一瓢的眼淚,不知如何是好。目前心理的節拍沉重,與這首輕快的曲子搭不上,才聽個二十秒就已聽不下去。 Taylor Swift 是我最愛的偶像,我受傷的那段時間剛好正是 Taylor Swift 剛發片的日子,到處都在熱播這首曲子。修養期間,我透過 YouTube 幾乎看完了 Taylor Swift 1989 專輯裡所有現場的表演。

Shake It Off 的歌曲本意就是鼓勵人們不要害怕或在乎別人的看法,勇敢做自己。有時候我好像辦得到,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我其實辦不到!我沒辦法像她那麼瀟灑,還有好多好多……

小雨

小雨你好: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印象當中好像在某天夜裏曾收過你的來信,那時看到你的經歷,有一種無常往往來得比明天快的感覺。對於意外,我們總是了解得太少又來得太快,可是我們也經常,在承諾自己要爬起來之後(畢竟身邊的人給我們這麼多的愛),卻又再一次地頹廢、陷落了。

「我才是最放不過自己的人吧。」你說。但這世界上誰不是,一邊追逐著理想的自己,一邊對現在的自己感到不滿呢?根據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現實我(real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的差距容易讓人感到悲傷、沮喪和失望,而現實我與應然我(Ought Self)的差距,則會讓人覺得焦慮、害怕和罪惡。

不過,我相信當你細看 Taylor Swift 的生平,也並非一路順遂,雖然很早就成名,但也在幾個經濟約間糾纏,雖然家境不錯,家人都支持她,但仍然官司纏身,一路跌撞,總算走到了今天。

看看他,再想想自己,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呢?我常常覺得,「偶像」其實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投射和移情,一方面崇拜、嚮往想變得像他一樣,另一方面也正因為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過往所經歷的,不敢去夢的那些勇敢。

同場加映:辭職去紐約:勇敢,是選擇為自己負責的人生

過度滿溢的愛

「有時候我真想要他們罵我、打我,而不是一再地包容我一事無成。我連自己都討厭自己,為什麼他們要對我這麼好?」有個朋友曾對我這麼說,他覺得自己活到 30 多歲了卻什麼都做不好,但爸媽的「不責備」和「關心」,反而才是他最大的壓力源。

I, I shake it off, I shake it off
通通甩掉  通通甩掉

我有一種感覺是(不知道對不對),你之所以會說自己像一個圓鼓鼓的氣球,是因為對自己有一種氣,你生氣自己太過不知福惜福,但我同時也感覺到家人和你自己的期待,那些「不怪你」的關懷、滿出來的愛,反而對你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當這個壓力沒有辦法實踐成「你想要的自己」的時候,就會把那些令人氣餒的「氣」,充到這個氣球裡。

你說:「究竟,該怎麼找回自己呢?」其實你多麼想,把這些世俗的眼光、外在的壓力、甚至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都甩掉,但你又擔心自己會繼續「墮落」一事無成下去,於是在兩者之間來回擺盪。這是一個不容易的練習,但也是長大必經的路。

推薦閱讀:你學著長大,爸媽學著放手

最近很喜歡的一本書裡面教會我一件事:有時候我們的苦,並不是因為活不出自己,而是因為活不出「家人期待中」的自己。當我們無法讓自己重視的人感到欣慰,罪惡感也會在你心裡面卡出一個位(趙文滔等人,2016)。

西方心理學總是倡議著「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但在我們華人的世界,有時候正是因為滿足了家人、伴侶的期待,我們才感到「問心無愧」。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一輩子都扛著這個壓力,苟延殘喘。

「分化而不分離,承擔而不負擔」家族治療師趙文滔曾這麼說,短短十個字,卻要花一生去練習與實踐。放下期待並不容易,捨棄對自己的執著更難,但如果我們可以開始去區分哪些壓力來自於自己真正的期許,哪些是來自於與家人的相黏相依(吳妲靜,2011莊慧美,2005莊慧美、卓紋君,2006),或許也可以開始嘗試,把負擔化為承擔。

       

當你看到這則點播,應該是四個月後了。我想邀請你再次思考你四個月前問自己的問題,如果流星真的出現在我的面前,給你一次許願的機會,你會許些什麼願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