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別觀察】筆記,帶著激勵自己、影響環境的起心動念,與大家分享以性別出發的時事觀察。七月開始,女人迷推出雙週議題深入討論,這週開始,我們想討論的議題是懷孕,懷孕有哪些形式?生與不生該由誰決定?藉由衛福部的 「25-29 歲是黃金懷孕期」的號召,我們可以一起想想這個議題。

看到一則報導「別再拖了!衛福部:女性應把握25-29歲黃金懷孕期」,裡頭寫到近年國人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達到「歷史新高」的 30.6 歲,衛福部國健署特意提醒,高齡產婦易讓母親和寶寶的身體健康出狀況,鼓勵女性應把握 25~29 歲的黃金懷孕期。

女人與女人的身體,壓力很大,因為有生的能力,她的肚皮被寄望著家族式「繼承香火」的命運,也同時承接著「生產報國」的機械式期待,時不時還得回應「歷史新高」、「黃金懷孕期」的鮮明隱喻。

我很想問,我們的社會,除了給女人「及早生子報效國家」的溫情呼喚;除了給高齡產婦「你的胎兒會不健康」的威嚇以外,還給了什麼?我們的政府,除了告誡我們「別再拖了!」,還願意多做什麼理解?

在這個普遍晚婚、選擇不婚、不相信有能力結婚的年代,生與不生,早已經是更複雜的問題。

同場加映:世界一半的人都單身或晚婚!結婚不再是一輩子的大事

衛福部看不見的真實現況:生不起、不能生、現在不願生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而是覺得自己生不起。比如「崩世代」的年輕人,領著 22 K 上下的薪水,養活自己尚且有困難,不敢想像養育孩子的未來。

推薦思考:台灣母親的告白: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是不能生。比如同志伴侶,在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不開放給同性伴侶,真的要個孩子,還得遠走他鄉尋個「代理孕母」或求助他國的「人工生殖」技術。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是現在不願生。現代人普遍晚婚,渴望追求事業成就,而即便有懷孕打算,她也可能擔心請不了產假,可能擔心懷孕後被迫離職的命運。

許多人也可能真的不想婚也不想生,婚姻與成家早已不是長大的唯一選項,他們卻得花許多氣力給出不結婚與不生小孩的「正當理由」,始終覺得子宮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個生產機器要為家庭與社會服務。

看著衛福部黃金懷孕期的關切,我明白基於醫學生理上的叮嚀,我生不了氣,只是很好奇,衛福部看不看得見這些人?衛福部看不看得見我們正面臨著的困境?

推薦閱讀:生孕新選擇,人人都有成家的權利

「適婚年齡」外還有「適孕年齡」

自此之後,在女人的「適婚年齡」之後,還要考慮「適孕年齡」。不生的理由很多種,如果「生」真的如此重要,我渴望衛福部根據不同的理由提出相應配套,而不僅只是不斷召喚早婚早生的「光榮過去」。

比方說新婚夫婦的生育補助是否能調高?(目前各縣市皆有不同規範,以桃園市每胎補助三萬元最高)不婚生子是否能不再肩負污名?同志伴侶在台灣是否不遠求國外生育的途徑?我們能不能擁有更好的產假規範?我們會開放代理孕母嗎?凍卵在未來十年可能成為所有女人都能負擔的選項嗎?

推薦思考:臉書與蘋果「冷凍卵子」的福利背後:女人有沒有決定自己生涯的權利?

我們的國家存在很多懸而未解的生育問題,解方不該只有檢討個人,並且把壓力全放回女人身上這一種。

或許這是個機會,讓我們破除對生育單一的想像。當代理孕母、試管嬰兒、凍卵的概念走進這時代,我們能進而重新定義,我們怎麼生?我們幾歲生?我們跟誰生?誰負責生?生與不生由誰決定?

而我們會越來越明白,母愛不是天生,生兒育女不是女性天職,女人的身體不是服務家庭與社會的工具,生育的權利與自由,始終該是女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