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愛也無法拯救一切」,加拿大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在作品《親愛媽咪》海報上這麼寫著。母親節,我們不談母愛的「偉大」,我們要談母職背後看不見的難。從流產、產後憂鬱、哺乳迷思、尿失禁到職場與家庭的平衡,寫給還在考慮是否生育的你,也寫給正在懷孕和育兒這條路上努力的你,母愛不是天生的,願你們的痛苦與軟弱有我們一起共享。

「世上只有媽媽好。」每到了母親節,我們就反覆去傳頌著母性的美好,彷彿母愛是天生的,卻沒有看見女人在這期待下,那不為人知的痛苦。

女性主義詩人 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一書即指出母性的雙面刃:母職對女人而言,可以是壓迫、限制和剝奪,也可以是滋養、力量和賦權。

女性主義並不是「逢生必反」,鼓勵每個女人都應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把婚姻和生育視為「落伍」的象徵,而是反對「母親」的單一想像。因為在父權社會的脈絡下,「好媽媽」形象相當平面,往往只被強調母愛的天生和無私,人們只會稱讚你的堅強,卻無法直視你的軟弱,當女人說出照顧小孩的挫折,或因疲累萌生放棄的念頭時,就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壞媽媽」標籤。

母愛被過度「偉大化」的同時,每個母親都只能忍耐,要捨棄自我的情緒,把人生都奉獻給孩子,但「有時,愛也無法拯救一切」。加拿大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就曾在作品《親愛媽咪》海報上這麼寫著,以愛而起的,總未必能終於愛,幸福與疼痛往往相依共生。

以「偉大母愛」為名,我們造就最偏執的愛,卻看不見身為母親的「難」。這難在懷孕中的忐忑,難在懷孕後的孤單,五種我們看不見的母職困境,寫給每一個你,也寫給每一個母親,願脆弱有我們共享。

1. 身體的變化與流產的壓力

子宮有時不是禮物,而是女人的難題。還沒準備好要孩子的時候,戰戰兢兢計算月經來到的日子;而真正孕育寶寶時,則有十個月的時間,在重新適應身體的種種變化。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孕媽咪可能從懷孕初期的孕吐,接著慢慢出現一些視力、皮膚、牙齒、胸部等等的變化;到了懷孕後期則有背痛、頻尿、便秘、靜脈曲張、水腫等症狀出現,這改變也讓孕媽咪膽戰心驚,怕一個不小心,就失去了寶寶。

流產的母親總害怕別人質疑或自責:「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才會讓寶寶沒了?」一直回想自己是不是拿了剪刀亂剪?還是看了恐怖片受到驚嚇?或者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去了什麼不該去的地方、犯了什麼禁忌才會導致流產?

但其實大多時候流產是一套自然機制,讓那些還沒有緣份健康長大的胚胎,下次再來人間重聚,在懷孕三個月內,年齡 20-29 歲的女孩一般自然流產率為 11%、30-34 歲為 15% 。別忙著指責,認為一定是孕媽咪哪裡做錯了、哪裡沒顧好,或者是身體有問題才會流產,流產不是懲罰,這傷口需要更溫柔地去撫平。

延伸閱讀:不只是失去一個寶寶:流產,我們都該溫柔理解的傷痛

2. 產後憂鬱

「我原本熟悉的世界消失了,彷彿只剩我和孩子兩個人,我好想逃離,但如果對別人發牢騷,就會變成不及格的母親。」

在台灣,產後憂鬱症的情形普遍,原因主要來自賀爾蒙的變化和照顧孩子的壓力。根據內政部 2012 年的統計,三到八成產後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的問題,一成到一成五媽媽會發展成產後憂鬱症。 這在產後三個月到一年內都有機會產生,症狀包括失眠、易怒倦感、食慾不正常。

原本以為自己越堅強、獨立、有責任感的女人,有時越是容易被產後憂鬱找上,因為她們希望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能達到一百分,而把挫折通通都擺放在心上,而無法依賴身邊的人,不慣於向外求援。面對這樣的情況,要的是伴侶的支持而不是奚落,男人也可以和社會傳統價值相悖, 申請育嬰假,因為這從不是女人一人該獨自承擔的事。

延伸閱讀:理想的產後生活:當心產後憂鬱症

3. 母乳就是好的迷思

這是一個彷彿母親不餵母乳,孩子就不會健康的時代。如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就表示,英國為餵母乳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用配方奶餵養寶寶會造成健康問題,所以他最近開始力促新手媽媽親餵母乳。而育有 1 個兒子的歌姬愛黛兒(Adele)隨即反擊這帶給女人太大的壓力,像是自己因為奶量不足,要親餵母乳是件困難的事。

有歌迷問她對餵母乳運動的看法時,愛黛兒霸氣回應說:「你知道嗎,我們身上的壓力大到天殺的荒謬。」她又說:「這些不斷給我們壓力的人可以去死死算了。因為真的很難,有些女人就是做不到。」

哺乳引發了一場又一場「母親戰爭」(mommy wars),因哺乳的「神聖化」,導致不哺乳或終止哺乳的女人,被化約成「不為寶寶著想的壞媽媽」,選擇母乳與配方奶粉變成道德爭論。當不斷強化「母乳是最好」的醫療論述,形成餵哺母乳才是「好媽媽」的社會形象,會使得母親失去哺育嬰兒方式的主導權。

母乳的「好」後,是女人不被看見的犧牲。在產後初期,乳頭因孩子吸吮,破皮、起水泡、有傷口是家常便飯。久了更會發現,時間完全被哺乳制約,平均三到四個小時要擠一次奶,一天至少要五到六次,連半夜都要設定鬧鐘起床。而重返職場的媽媽更頭疼,因為我們對哺乳母親不夠友善,少有哺乳的公共空間設計,只能在上班空檔獨自在洗手間處理。我們看見自私的不是母親,而是這個社會,只要母親一人承擔哺乳的壓力

延伸閱讀:母乳的迷思

4. 產後尿失禁包尿布

模特兒克莉絲汀泰根產後沒幾天,就在推特發文:「沒人告訴我,生產完會變得在家裡也要穿尿布」,道出自己遭遇了女性在產後容易遇上的失禁問題。她的好友金也曾在推特上自嘲:「你們知道我產後至少2個月都得穿尿布嗎?沒人告訴我過!#真性感」

產後需要包尿布的不只是嬰兒,有時還包括母親。由於女人生產過程中,胎頭的逐步下降,會對膀胱、尿道產生擠壓與移位,導致周圍韌帶肌肉因擠壓受傷撕裂,讓某些人在生產完後就會出現尿失禁問題。

雖然可以靠做專門訓練骨盆底肌肉收縮的「凱格爾運動」來讓自己復原,但這仍造成不少女性困擾,而若生產時肌肉及神經受損較大,可能持續發生。

5. 職場與家庭的平衡

家有剛出生的小孩,誰照顧?這是新手爸媽的難題,在平權為政治正確的時代,九成以上照顧者仍是媽媽。那工作該怎麼辦呢?媽媽是否要離職?還是換離家近、不常加班的工作?爸爸一個人養得起一家嗎?到底怎樣是「值得」的安排,怎樣對孩子最好? 

孩子出生後,密密麻麻的都是問題。沒有人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男人幾乎沒有這種職場與家庭取捨的困擾,但這對女人來說卻是一大挑戰。我們應讓「有意願」留在職場的媽媽,能夠在進出職場與家庭,心安理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Facebook 營運長桑德伯格(Sandberg) 已經說了,職業婦女幾乎每天都在蠟燭兩頭燒之間掙扎,她甚至提出「內疚管理」,證明女人怕虧待家庭的內疚時刻多得數不清。

延伸閱讀:踩著高跟鞋餵母奶!職業婦女的美麗與哀愁

女人的生活中有許多相互矛盾的目標,傳統對女人的期待是顧家,要比男人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陪伴孩子,而現實的壓力或自我實現的需求,女人又期待自己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是女強人也是好母親。桑德伯格說出現實:要全部實現這些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們時常被環境、被這些目標所綁架,忽視了不可能全部做到這個事實。

在雪柔的臉書辦公室裡,貼了一張她最喜歡的海報,以大紅字體寫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女人千萬別把「兼顧一切」的迷思扛在自己身上,並且學習不要「鞭打」自己,要把「女超人」當成女性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