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也要認識自己」給孩子的性別教育課,愛康衛生棉與你同行
愛康衛生棉關注性教育、性別議題、情感教育、數位性暴力等領域,成為性別平等的推手。
愛康衛生棉關注性教育、性別議題、情感教育、數位性暴力等領域,成為性別平等的推手。
因為內在情緒才是真正最需要被理解、和協助排除的重點,所以校長室會有舒適的空間,甚至好玩的玩具,讓孩子比較容易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平靜的自己,把當初引發他內在情緒的種種不安,在這個安全空間中,得到釋放。
我遇到很多家長問我:「女孩也會自慰嗎?」爸爸因為不了解女性身體可能不懂,但就連很多媽媽都不知道答案。因為媽媽們對於自己的身體也不了解,然而如果連自己身體都不了解了,那麼該如何正確地教導女兒性教育呢?
這次寫的內容以12歲以前為主,主要是認識身體,以及面對青春期的準備,面對孩子自慰的反應等等,自己也學到好多 :)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思琪的故事我們都還記得。那麼,究竟性平教育應該怎麼教?教什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第五場新書發表會,談我們該如何,思考關係,而非指控個人。
常常有人問他,要怎麼教出一個像唐鳳那樣的天才?唐光華回答:「大人太常自以為是,我們不該總是把持著權威,自認站在高處。」
如果我們支持性平教育,支持這樣的教育內容,那我們有沒有那種行動力,去捍衛我們覺得對的事?
北歐的教育一直是許多國家爭相仿效的對象,尤其是芬蘭。前往芬蘭研究所就讀的作者妙兒克蕾卻想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你:北歐沒有你想的這麼夢幻,而芬蘭的研究所教育其實沒有想像中這麼好...
這整起事件的發生,不單是校園衛生環境的問題,而是背後更巨大的、校園漠視的性別教育。讓葉永鋕走向死亡的,是我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以及校園內缺席的性別教育。
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為什麼韓國能在短短幾年內變得這麼強?今天我們由韓國的高壓教育體系角度切入,讓你看看韓國學生的生活,成績的好壞替他們決定了一生的幸福與尊嚴,考不進好學校,在韓國恐怕一生都難以翻生。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韓國成人自殺率高居全球第三的原因,從出生那一刻起,韓國人的命運就與成績息息相關。
在台灣,從國中、高中、大學,我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在校園裡,但長時間的學習,並不代表學生就有能力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除了學生的認真學之外,老師是否能正確的引導,才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瑞典老師們教的不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能力,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設計六星期的課程,就能讓學生感覺收獲多過於四年大學。(延伸閱讀: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教材聲稱要教導孩子掌握自己的「身體自主權」,課程內容卻完全相反,要求孩子將身體自主權交給不知道在哪裡的真愛──因為「珍貴的第一次」是要留給真愛的禮物,所以要好好愛惜,要持守貞潔。
韓國的菁英主義盛行,不僅留學風氣興盛,國內更對於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及延世大學這三所「SKY大學」有著名校迷思,人生的成功與否都建立在大學學歷。韓劇「愛在哈佛」更是進一步探討了這樣的情結。
作者以童年、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來訴說小王子的動畫以及文本留給大家的問題:我們如何與童年脫節?
們可以一直乖下去。既然乖讓我們活過了那個一直要聽大人話的威權年代,成功讓我們避免了被罵、被批鬥、安穩地長成奉公守法的大人,它應該還是有一些正面價值的吧?只是,它也讓我們付出了一些代價,讓我們在長大後,依然必須不停地自責、自我懷疑、詢問別人:「這樣好不好?我好不好?我可以嗎?」
陳婉瑜(桌遊莓)從金融業轉職桌遊講師,不僅在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活出充滿挑戰的破框人生!
程式教育新創品牌 Alpha Camp 營運長郭又綺,看似是「人生勝利組」,其實也面臨過無數迷惘。
林煜軒醫師在《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 導讀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中的一篇文章,探討對孩子體罰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類孩子,對外界環境很敏感,明明是「小事」反應卻很大,情緒很易激動⋯⋯你認識這樣的孩子嗎?還是你的孩子就是這樣?心理學學者 Dr. Michael Pluess 將這種高敏感孩子稱之為「蘭花型」。
由徐玄振、羅美蘭、河俊主演的tvN新劇《Black Dog》,已經在12月16日迎來首播,播出後韓網一面倒好評,被稱作是「看了就無法轉台」的程度,還有許多人稱讚它是「校園版」《未生》,絕對是「職場人」必追好劇!
中國「新疆再教育營」對婦女注射藥物,導致她們停經和絕育。在印度,妳可能得摘除子宮才能繼續工作;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妳會因為墮胎而受罰,即使遭強暴也不例外。女人的子宮,為什麼老是成為政治工具?什麼時候,女人才真正擁有身體自主權?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決定權,不但是父母信任其能力的展現,亦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責任感,在其維護的過程,還能學習到整理技巧、思考評估與做決定的能力。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郭勤曾經表示,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分為道德、健康、人權三個層面,批評香港教育往往集中於首兩個層面,例如貞潔性教育、身體成長、安全性行為等,卻缺乏人權導向的性教育。
在某日晚上,一男一女正在床上纏綿,二人按捺不住發生了性關係,卻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事後很懊惱,擔心弄大了肚子,就去買避孕藥服用。一個月過後尚未見月事,她愈來愈擔心,方知自己連避孕藥、事後丸也分不清。 另一個夜晚,另一對男女在家中溫存,情到濃時打算再進一步,卻發現沒有準備安全套。二人情急之下找來一卷保鮮紙,用四層薄膠把陽具包住。事後女方擔心保鮮紙不夠安全,才找有關機構求助。
我最近也發現班上有孩子生理期開始了,使用過的衛生棉就大喇喇地攤著丟在垃圾桶裡,現在單親、隔代教養的孩子越來越多,沒有媽媽可以問的孩子,只能自己摸索處理青春期遇到的問題,上禮拜帶了一大包衛生棉去,幫孩子們上了一堂課。
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明定國民中小學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而同志教育為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來就應該實施。若學校不教同志教育,在這種資訊流通的時代,孩子很可能透過其他管道接收錯誤訊息,反而更令人擔心。
所謂的性別平等,絕對不是教導男生女生都一樣,而是要破除原來社會建構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如果我們能意識到現在社會制度的設計,是以異性戀為中心的思維,忽略其他性傾向者,那麼我們才更能夠理解性少數在社會的處境。
根據教育部統計,102學年度台灣大學女生比例達49.38%,現在看來,女性受教權是理所當然,但卻是過去幾百年勇敢女人們用血和淚爭取來的。101年前的今天,1913年8月16日,日本東北大學批准三名女學生入校,從那一刻開始,女性教育權漸獲重視。教育,讓我們學會如何思考、學習怎麼溝通,促進社會有更多元、更有創意的發展。這是人人都應該平等享有的權利,女人迷希望讓每個孩子,無論男女,不分地域都有力爭上游的機會!
當了新手媽媽,對於如何和孩子溝通,總是在尋找摸索最適當的方式。有時候怕這樣說太凶,有時候又怕孩子爬到我們頭上。到底要怎麼說才能和孩子有良好又有效的溝通互動呢?一起來聽聽這位融合東西式媽媽教學的駐站作家 MUCstyle 怎麼說!(推薦閱讀:高妹: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
芬蘭強調教師的專業主義、以學校本身為基礎的教育綱要、以信任為基礎的教育領導概念、透過網絡系統加強各校合作。考試越少,學生反而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