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著金湯匙,人生就會快樂嗎?從韓劇《人生勝利組》看交換人生的想像
含著金湯匙出生,必定走上人生勝利組的道路?看韓劇《人生勝利組》如何描繪貧窮主角與富家子弟交換人生!
含著金湯匙出生,必定走上人生勝利組的道路?看韓劇《人生勝利組》如何描繪貧窮主角與富家子弟交換人生!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學會控制情緒的同時,還能體察別人情緒變化,讓自己保持在好狀態。
做父母無敵堅強,但也需要療癒身心!給家長在忙碌的防疫中,照顧自己身心的 3 個方法。
Kiwebabay張承喜寫給父親的告白:「你希望我像男孩勇敢堅強,我卻因得不到你的愛,一生痛苦。」
《快樂王子》的故事,你還記得嗎?把心疼別人的力氣,拿一點點回過頭來心疼你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練習。
如果妳想從今天就開始快樂卻不知道如何下手,這裡有十個簡單的好習慣讓妳一步一步邁向快樂人生。研究證明一個樂觀的人因為使用正向神經系統,會分泌出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比較不容易生病,還能更有效管理壓力。
嘿你知道嗎,日子一天一天在過,其實人的一生如果幸運活到80歲,從出生那一天到死亡那一刻,也只有三萬天。三萬天的日子一天一天倒數,昨天越來越多,明天越來越少,親愛的,你有多久沒問自己,在這些日子裡是否快樂?(同場加映:四個心理學問答讓每天都是好日子今天要比昨天燦爛!)
調整心情是所有好開始的源頭,但到底要怎麼「調整心情」呢?諮商師建議,我們可從小的、可被實行的行動開始,幫助自己過得更快樂。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樂公式,他認為:快樂=P+ (5×E)+(3×H)
一個人要做到真正有趣其實很難,他需要在大部分的時間對生活充滿熱愛、有相對廣泛的興趣、對周遭的人事物相對寬容、心態樂觀、善於嘗試新事物、敢於自嘲又略帶幽默。我們不需要在一開始對自己過分要求,而是帶著成為有趣的人的心態,漸漸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當一個人嚷嚷著,在關係中沒有「愛的感覺」,他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關係裡沒有愛,而是他找不到「被滿足的快樂」。或覺得某一部分的自我無法得到釋放,這讓他感到有些失落。
快樂的關鍵方法來自於「自己」。懂得快樂的人,一定會快樂的看待任何事物;遇到困難,也會轉換心情試著用快樂的心態去面對;難過悲傷的時候,更會積極的找尋讓自己恢復快樂的好方法。
當我見過了足夠多的人,彼此間彷彿錯位似的、擁有著別人想要的東西,而同時都處於不快樂中,我才慢慢地不禁覺得,可能「主觀的快樂感」是一個獨立變量,它與任何這些變量之間都沒有相關關係。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本身有關係,是同一件事。
所謂理想,就是荊棘裡的玫瑰。前往理想的路上總是滿布荊棘, 如果只因為感到困難,就寧可轉身摘取另一片草地上一採就一大束的甜美小雛菊,那麼它就不能算是理想,只是一個曾經的美夢。
10張暖心插畫,帶你感受單身的快樂與寂寞。
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說,我們要追求的是喜悅──包含多種情緒,擁有滿足及幸福與仁慈所帶來的精神煥發。
專訪冰蹦拉,她不到 30 歲就買下夢想中的小豪宅,從完全不懂買房,到踏實擁有一個家,她是怎麼做到的?
即使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卻未必能讓人生感到滿足,唯有不斷地探問靈魂,才能漸漸地靠近幸福。
方子齊在新書《還不是我的時代》寫下勇敢離開的力量,即便多想念過去的點滴,都要記得當初離開的原因。
當女人被成為「母親」,往往被要求要為了孩子犧牲自我。然而,何妤玟告訴你: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必要。
一段親密關係中的必要條件是「安心感」,透過這四種日常的小舉動,就能讓自己與伴侶感到被在乎、被重視。
女孩們汲汲營營地讓社會認同自己,卻忘記——她們本身已經足夠完美,該做的事情是讓自己更快樂一些。
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有六大傾向:對自己要求高、覺得別人對自己的期待高、覺得如果不做得完美,就會被批評或者導致災難、不利的後果、不停懷疑自我、嚴格遵循次序、不能接受錯誤。
研究發現,真正影響我們感到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現實中遇到的難題多寡,而是思維模式是屬於哪種⋯⋯
比爾蓋茲、威爾史密斯、莫妮克、徐崢,他們的婚姻型態可稱為「開放式婚姻」,一種知情同意的多元婚姻關係。
過去的台灣社會對單身者的看法幾乎是負評,但慢慢隨著時代改變,人們發現「單身」其實可以很快樂!
研究顯示以往認為的「結婚好處」已漸漸改變:結婚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已婚人士的自尊水平並不比單身者要高。
人們對於「幸福」有許多的誤解,幸福的人也會面臨困難感到痛苦;不同之處只在於他們不因傷害與恐懼而止步。
堅強也好,脆弱也沒關係!與其讓自己時時維持在正能量的狀態,不如接納每一刻的自己,讓每一種情緒都被安放。
在職場上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但長期陷入痛苦、焦慮、不安時,是否該問問,這些線索在傳遞什麼訊息?
一買東西我就特別開心,這正常嗎?既然錢是有限的,怎樣花錢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調查顯示,在感到壓力的人群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會用購物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憂鬱症就是「不開心」。但其實,持續的情緒低落只是冰山一角。憂鬱症最可怕的,是無法控制的身體機能退化,還有無法控制的認知思維改變。回溯過往,細細想來,病症其實很早就給了我「通知函」。所有事物喪失興趣,包括熱愛的音樂、電影、書籍等。走進電影院像是上墳,音響覆上了細細的一層灰塵,木心的詩集也長久地停留在同一頁。就是覺得沒意思。起初以為是天氣變化引發的倦怠,就沒有在意。後來,身體機能開始明顯退化。
哪些聲音、畫面、氣味、觸感和味道使你快樂?一袋敞開的咖啡豆散發出的氣味?暖春溫和的雨水落在皮膚上的感覺?你孩子的聲音,或是朋友的笑聲?試著仔細聽聽,留意他們是怎麼笑的。如果要拍成電影,你會怎麼模仿他們的笑聲?可以把這些東西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你也能觀察帶給你快樂的事物是否有所改變,做一個能創造快樂的事物的目錄,就不愁週末該做些什麼事了。
無法感受陽光的溫暖,淚水像關不起來的水龍頭⋯⋯你可能曾經聽別人說過:「看開一點。」但是這些人大概一點都不了解憂鬱的感覺。如果能夠隨時開心起來,誰不想要呢?其實憂鬱就像是心理層面的感冒,每當憂鬱出現,就代表我們需要更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許,你正在遭遇重大的轉變,也許你累積了滿滿的壓力,這些痛苦、負向的力量,已經遠遠大過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了。
桑托斯指出,追求快樂有兩大挑戰:打破直覺、建立習慣。追求快樂有時必須抗拒大腦的慣性。比如有錢、有房,不見得真能使人更快樂,和陌生人交朋友,反而有益身心健康,這樣的概念雖違反直覺,卻很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