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是查理,更有人是阿默德 Ahmed,即便新聞自由的言論污衊了他的信仰,卻誓死捍衛之。

一月七日,法國巴黎傳出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擊事件,3名蒙面槍手闖入法國諷刺周報《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巴黎市區總社,奪走 12 條人命,其中包含總編輯夏邦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5名漫畫家、以及兩名警察,共有20人傷重送醫。

事件過後,巴黎籠罩在前所未有的憤怒氛圍中,當天晚上各大城市紛紛發起 #JeSuiCharlie 「我是查理」的抗議活動,表明誓死捍衛得來不易的新聞與言論自由,當槍桿子要與筆桿子硬碰硬,他們選擇成為那支無懼的筆,彈藥有窮盡之日,筆桿子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眾人化身查理,拿起無畏的筆,高喊寧願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在網站上持續張貼反對伊斯蘭宗教的嘲諷漫畫 Caricature,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是查理,更有人是阿默德 Ahmed,即便新聞自由的言論污衊了他的信仰,卻誓死捍衛之。

誰是阿默德?12 名被槍殺的人中,有兩位並不是週刊相關人員,他們是警察,42 歲的阿默德 Ahmed Merabet,以及 49 歲的 Franck Brinsola。兩人都在鄰近《查理周刊》的巴黎 11 區警局工作。正如名字所暗示,守護《查理周刊》的阿默德 Ahmed Merabet 是位穆斯林。

新聞畫面拍到,兩名蒙面的槍手走近阿默德,無情的終結了他的生命,阿默德最終死在自己同胞槍下。更諷刺的是,當槍手開完殺戒,對空高喊:「我們已替先知穆罕穆德 Muhammad 復仇!」阿默德 Ahmed 的名字其實跟穆罕穆德 Muhammad 來自同個語言根源,穆罕默德更有時會以阿默德代稱。

信仰伊斯蘭教不代表就是恐怖份子。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是查理,甚至無法掌握「新聞自由」當不了查理,但他們可能都是阿默德。為了保衛新聞自由而死,即便他守護的自由曾經無情殘酷的嘲笑了他信仰的宗教。

「我不是查理,我就像死去的阿默德。查理嘲笑了我的信仰與文化,但我直到死前最後一刻都在捍衛他的自由與權益。」

「#jesuisAhmed 他是真正的英雄,保護了嘲笑自己宗教的雜誌。」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不過其實這句話並不是由伏爾泰所說,多年經誤傳。)

當這起恐怖事件在法國再次掀起反伊斯蘭的思潮高峰,當 #killAllMuslims 成為另一個熱門的 Twitter Hashtag,當多處清真寺在事件爆發後遭到毀損破壞,當二元討論如和平與暴力、文明與野蠻、筆與槍砲,讓西方世界文化與伊斯蘭宗教的對立甚囂塵上,阿默德的故事給了我們痛定思痛的反思與警訊。

與其將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與恐怖攻擊畫上草率且殘酷的等號,在他們頭上強加恐怖份子的標籤,我們應該相信世上有更多的阿默德,他們忍受了文化霸權的歧視,卻用生命示範了何謂真正的言論自由。

仔細想想這起事件的本質就是兩種暴力,西方的言論自由暴力和伊斯蘭世界武裝器械的暴力對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傷害了我,所以我就要你血債血還」。走在這樣的緊張邊緣,每個人都可能不小心就變成恐怖份子,拿起自己擅長的武器,或許是筆,或許是槍,攻擊對方,至死方休。

但是唯有終止這樣的惡性對立循環,唯有放下仇恨,唯有放下單一文化的視角,唯有尊重兩造的自由,停止對立甚至刻意操弄兩方之間的對立關係,才能讓恐怖攻擊不再重演,才能讓我們記取這次12 條人命帶給我們的傷痛,而不是走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僅獻給12 條人命,20 位病院裡的傷者,數以千計在街頭抗議的查理,數以萬計在螢幕背後支持的阿默德,以及被仇恨撕裂但期待能用愛癒合的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