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還可以出國嗎?從文具銷售員到銀行分析師,這一句話讓我卸下傲慢⋯⋯

出國旅行可以讓人增廣見聞,體驗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但當你真的必須要在異鄉討生活時,那些短期旅遊才有的樂趣或驚喜,反而會瞬間變成了每天在你身邊發生地再習慣不過的事情。

在紐約的生活,就是如此。很多從來沒有來過或者是剛來到紐約的人,會被時代廣場的燈光所震懾,會被百老匯的表演所吸引,會因為博物館的收藏而感到興奮,也會因為地鐵裡頭的髒亂而感到害怕。

四年前剛來到紐約的我,就是如此。四年過後,我卻對我的轉變感到訝異。我不再需要地鐵的路線圖,也可以知道我要搭到哪一個方向;我不再害怕跟陌生人說話;我也可以平靜地坐在 Homeless 的人旁邊翻上幾頁的書;我甚至常常充當起導遊為街上迷路的旅客指引方向。

我可以清楚地記得瑞典烏普薩拉的那座粉紅色的城堡、印度加爾各答的那輛淡藍色的三輪車、或紐西蘭羅托魯阿溫泉旅館內那已經吃掉一口的起司蛋糕,但我卻記不太清楚這四年來發生過的事情或者看到過的景色。

我知道一座城市可以改變一個人,但紐約對我造成的影響,卻超乎我的想像。

很多家長曾經問過我,到底他們該不該把小孩子送出國;就算要,該趁他們幾歲的時候送他們出去?也有很多在社會上工作過幾年的朋友們問過我,我覺得以他們近三十歲的年齡出國攻讀學位,值得投資嗎?

這個問題看似不好回答,但其實只要一個念頭,你就可以知道答案——你要知道你出國的目標是什麼?

同場加映:29 歲讓人不安?29 歲出國唸書:越是讓你恐懼的,對你越是重要

圖片|Photo by Randylle Deligero on Pexels

如果你只是要你的孩子出國體驗生活,如果你只是要去拿個學位然後就返回家鄉,那我說,你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你只需要足夠的金錢,就可以完成這些目標。但如果,你今天要讓你的孩子在異鄉留下來生活,又或者,你想要在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那麼你就要有心裡準備-準備經歷一段強迫成長的過程。  

四年前的夏天,我剛來到了美國攻讀碩士學位。我的心態很不可一世,更精確地說,我給了自己太多選擇的機會。我常常跟朋友說:「如果我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我大不了就回亞洲,反正現在亞洲機會這麼的多!」

正是因為這份自信,我不屑參與學校職涯中心所舉辦的求職講座,我喜歡跟其他的亞洲人混在一起,我平常沒事就窩在家,不然就去參加學校的派對;只要零用金有剩,我就跟隨著幾個死黨遊遍美洲各地。我始終認為自己在網路上投遞履歷就已經足夠,我也時常瞧不起那些整天巴著教授和演講者的學生。

直到畢業的前夕,我好幾個同學已經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那些跟著我一起玩耍的朋友,也大多選擇返回家鄉;只剩下我一個人,看著被拒絕的面試結果,思考著自己的下一步。

就在我準備要放棄並且打道回府-返回台灣的一個月前,我在一頓教會的飯局上,認識了一個台灣的 ABC。他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強而有力的富爸爸,但他現在在全球最好的投資銀行擔任要職,也在紐約州各地置產,並且常常回到他的母校演講。

跟他聊天的過程裡,他不屑聽我投過了多少的履歷,他只關心我的父母這兩年提供了我多少的學費,他只在乎我參加過哪些活動建立了多少的人脈,他只批評為什麼我的英文還是這麼地不流利。最後,他搖搖頭,淡淡地跟我說了一句:

「你如果現在就回台灣,你就是一個 Loser。」

猜你想看:好想出走!什麼年紀,最適合出國打工度假?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以前的我會很憤怒,因為我的自尊心不容許被人稱作為一個 Loser。但仔細地想想,我也真的沒有任何的資格,能夠受到他的肯定。

那些我曾經討厭的人,現在因為教授的介紹而進去了全美最大的銀行擔任分析師;那些我不屑參與的社交活動,不知道提供了多少的工作機會-我或許真的是一個 Nobody,一個 Loser。很多剛來到美國的留學生都是如此——他們沒有堅決的目標和果斷的決心,然後,我們又擁有那莫名其妙的自信,以為在自己國家很優秀的我們,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在異鄉碰撞出一個璀璨的未來。

可是殊不知,這裡是人家的地盤,他們有著他們的遊戲規則;而我們這些外地來的求職者,不僅僅要下功夫研究他們的遊戲規則,甚至還要比當地人表現地更好,我們才有出頭的機會。

因為他的這一句話,我決定要留在美國證明-證明我可以在這裡生存,證明我不是一個 Loser。

這三年來,為了那一個工作簽證,為了那一句我不是個 Loser,我換了 5 份工作,搬了 4 次家。從販賣文具開始做起,我用那雙穿破的皮鞋證明了我可以在美國做生意;英文不完美,我每天把同一步影集觀看三遍,第一遍關掉字幕,第二遍打開字幕並且上網查詢自己不會的單字,第三遍再關掉字幕重新觀看一遍;履歷不夠好看,我就每天花時間考取證照;人脈不夠多,我就學習當一個「Yes Man」,強迫自己不拒絕參與任何活動,並且逼自己每一個活動至少要拿到 5 張名片。

三年過去,從文具銷售員,到銀行的分析師,再到私募基金的老闆助理;為了考取會計師執照,我重新進入了學校;為了維持自己學習的進度,我開始每天只睡 3 個小時。三年過去,孤獨填滿了我,我與之前的朋友逐漸失聯,我的身體也漸漸地虛弱,紐約的景色對我而言也早已經不再新奇。

三年後的今天,我達成了我的目標-我順利考取了會計師並且進入了我夢想中的公司就業。

紐約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因為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拼命,這些拼命是你換取成功果實的必要代價,也讓你走上了不歸路-你不許質疑自己到底要在美國這個異鄉待上多久的時間,因為一旦你作出了選擇,你就沒有反悔的機會,而這就是人生,人生不許你浪費太多的時間去猶豫、去待在自己的舒適圈。

這些就是你決定留在美國後或許會經歷的一切,如果你夠幸運,夠聰明,你或許不需要像我一樣花這麼多的時間從失敗中學習,但你卻一定要學會與寂寞相處。

在家鄉,你有數也數不盡的朋友,你有唾手可得的美食,你甚至有無時無刻在你身旁嘮叨的父母;在這裡,你擁有的,只有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尤其是那深怕被這個社會淘汰所引發的強迫症,你彷彿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工作的時候,你晚上不管多晚回家還是要逼自己上網觀看最新通過的會計法案;沒工作的時候,你每天要逼迫自己閱讀一個小時的閒書,連運動、寫作、社交的時間都要做出最完善的規劃。

你的行程變得非常的滿,你開始學會與時間賽跑,你甚至犧牲掉了談戀愛的時間。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這就是紐約對我作出的改變,這座城市給了我很多的孤獨,但正是因為這些孤獨,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人唯有在孤獨的時候,才可以與自己對話。她讓你先體驗孤獨,然後了解孤獨,之後享受孤獨,最後懂得感激。

你也學會與人保持距離,在這注重隱私的文化裡頭,你會交了很多看似交情很好,但卻完全不會聊到內心的「酒肉朋友」。每天我只能從台北帶過來的茶葉當中,努力尋找家鄉的味道與記憶。

你說美國好不好。這裡的環境確實比較乾淨,教育依然還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系統,而好一點的職業,美國的薪水當然會高出台灣許多——你如果能夠在生活費上多省一點錢,你的確可以累積較多的財富。但你說關於人情味,這點絕對是家鄉勝。

但你說到底美國值不值得我們留下,見仁見智。我的建議是,趁年輕的時候多挑戰自己的極限,如果有能力來到國外,那就要有跌倒的心理準備;如果沒有能力,你在自己的家鄉也可以鞭策自己。

試著讓自己甘於寂寞,偶爾把自己關在黑暗裡頭,但偶爾也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對所有的事情 Say Yes。如果你有一些特殊的興趣,不管再忙,你也要抽出時間去做。我不是說你也要像我一樣得到強迫症般地去妥善規劃每個一步驟的時間,但你只要試著去這樣做,你就比那些此時此刻正在鬼混或者開派對的人更接近成功一步,你也就比前一秒的自己更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對自己自私一點並不是個錯誤,因為你不是為了別人而活-這是紐約教給我的道理。它也讓我知道,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就要先卸下自己所有的傲慢,然後再一一地花時間與精力去築一道更紮實的地基。

不管你決定留在家鄉,或者是來到美國,甚至是去到不一樣的國度打拼,道理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