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軒軒講》邀請演員吳慷仁,談他怎麼融入每個角色,又是怎麼看待作為人所會經歷的大大小小錯誤。

透過《富都青年》阿邦一角榮獲金馬獎影帝的吳慷仁,入行十餘年,大家認識的他,都是透過角色,也許是《一把青》的飛官郭軫,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法扶律師王赦,又或是《華燈初上》中的酒店老闆劉寶龍。

演過的角色多了,也曾聽聞不同聲音,比如就曾有人說,吳慷仁演得太過用力。這一集《與軒軒講》吳慷仁告訴我們,對於表演,他有自我認定的一套脈絡,更是坦言:「自己一定會再犯錯」。

演出富都青年阿邦,把自己與角色揉在一起

吳慷仁在《富都青年》中飾演失去身分的外籍移工阿邦,阿邦在他的詮釋下,所有的苦、樂都浮出螢幕外,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人叫阿邦,在馬來西亞過著苟且生存的日子。

這樣的詮釋除了吳慷仁身為演員的專業外,也是來自於遠赴馬來西亞與走入人群,從物理世界接觸、融入當地,以此改變作為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

「當我們認識了那些人之後才發現,其實他們對生活的渴望,是跟我們一樣的。」,吳慷仁表示作為人,習慣分類、用單詞去認識他者,因此在初次看待移工時,辛苦、克難可能會是代名詞,但當他真正認識移工們後,才發現原來彼此沒有不同,都共享著一個對於生活、生命的渴望。

體驗得夠深刻,詮釋得也因此精闢,因此我們得以看見阿邦,即便沒有聲音,僅只是手部動作,但觀眾卻可以從每一個手語中感受到聲音,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渴望。金馬獎,這個對吳慷仁來說曾經遠大的目標,就這麼被他抵達。

同場加映:專訪吳慷仁:喜不喜歡、愛不愛,談感情最終還是要回到你自己


圖片|《富都青年》劇照

吳慷仁的犯錯論:我還會繼續犯錯,但犯錯沒有關係

「到羅馬的路總是會有不同的路,你一定要堅持,有時候你不堅持會四不像,即便茫然,但總是想做了再說。」

榮獲金馬 60 影帝的殊榮後,吳慷仁依然在演戲的路上,他帶著不因別人的批評而改變的相信,中性的看待犯錯。

「我一定還會再犯錯,我們人就會犯錯,表演也會犯錯,那我覺得犯錯沒有關係,永遠做自省然後修正的,永遠都不是那個被稱讚的那部戲,不要擔心犯錯,然後繼續演。」他這麼說著。

瑋軒好奇的問道「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原諒自己或是跟自己的錯、自己的笨拙和解?」

吳慷仁的回答很簡短,「繼續走下去。」在他眼中如果犯錯後選擇停下腳步,那麼錯誤就始終存在,不存在辯駁、改變的機會,作為演員觀眾對你的印象就會因此停留在去年、前年的那部片,不會有下一部戲,不會有未來;反之,如果能夠保持行動力,那麼我們可以擁有了解錯誤是誰給的機會。

他以植栽比喻,犯錯就如同封住樹木一般,被封住了某一處,自然會生出另外一個枝葉,你的人生因此得以持續往下走,「所以犯錯是沒關係的」,他笑笑地說。

猜你想看:期待被否定!專訪吳慷仁:35 歲前拼命學,現在要把習慣忘掉

圖片|《富都青年》劇照

吳慷仁:沒有什麼比成為自己更重要,我從角色中成為我自己

「觀眾可能過去曾經看過你某次演出、某個畫面,對你的印象就此僵化,即便你已經不是之前的模樣,你也很難去告訴這些人我現在不一樣,我不是以前的吳慷仁。」

除了學會中性的看待犯錯外,作為演員十幾年的時間,吳慷仁對於被偏頗的、狹隘的、片面的定義,很是釋然,在他眼中人們總是活在別人印象中的過去,向大家解釋此時此刻的你是什麼樣子,是困難的事。

然而他並不氣餒,因為理解自己所呈現的,也清楚自己的表演,所以早已放開了對於他人鼓勵才能建立自我認同的執著,他是很有目標地朝自己想做的事情邁進,心裡是踏實的,肯定的力量由內而生,不再外求,「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大家所看到的這一面而已,他人給你的註解,也未必是真實的自己。」

圖片|《富都青年》劇照

他再次豁達的把挫折比喻為植栽,「你切了哪裡,封了哪裡,養分就會往哪裡跑。」吳慷仁在不被理解、限制中產生不同的東西、有生命的演出。透過每次與角色對話,吳慷仁除了是在證明自己外,也是在了解自己,他總能從理解角色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詮釋跟體會。

「這有一點像是過盡千帆但總是,而不是過盡千帆總不是。」瑋軒表示吳慷仁看了這麼多角色,然後讓這麼多角色走進生命裡後,雖然不斷的去突破跟詮釋,然而最後都還是回到吳慷仁本身。吳慷仁附和的說道「是呀,其實到最後吳慷仁就是吳慷仁,沒有什麼比成為自己更重要,你就是做你自己。」

往後假使我們犯錯了,不妨學習吳慷仁的態度,將犯錯視為是成長的印記,如果最終收穫很好的成績單,再回頭把過去這些錯誤攤開,也許你會覺得一切都是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