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沒有賺比較多,資產卻已經累積數百萬,你看見自己的理財盲區了嗎?釐清自己的投資狀態,40 歲開始投資也不晚!

40 歲的小艾是電子業上班族,從事業務工作十多年,學經歷與能力都受到公司高度肯定的她,年薪 250 萬,算是傲視同輩中人。

但小艾有個矛盾的行為,平日消費大手大腳,理財性格卻極保守,一則工作忙碌沒時間打理金錢,二則不懂投資害怕損失,加上有位閨蜜從事保險業,所以一直以來都透過閨蜜購買儲蓄型保單作為理財的唯一工具,細數下來大約有8張儲蓄保單,小艾很有成就感。

同場加映:花錢為什麼快樂?3 大心理因素看消費行為,健康的花錢習慣維繫財務平衡|女性理財

某日在姐妹淘聚會中,大家閒聊投資,彼此分享個人的理財經驗,十分興奮;小艾不明白的是,朋友們看來收入普遍沒有她高,資產卻已累積數百萬,有些已經擁有自己的房子;反觀自己所有,就是手上這些儲蓄險,她驚訝之餘陷入沉思:問題在哪裡?


圖片|Photo by Hannah Wei on Unsplash

受到衝擊的小艾,決定認真做功課,找出改善之道。於是透過朋友介紹來以諾,經過深度對談,我們釐清問題在哪裡。

首先是花費無度。小艾工作壓力大,很容易落入「要對自己好一點」的陷阱,用花錢來抒壓,因為收入高,所以花錢不手軟,賺多花多的結果,存款增加很有限。

其次是缺乏長期投資意識。因為工作忙碌沒有花時間學習理財知識,害怕損失而遲遲沒有進行投資,相當可惜。並且她突破了一個重要的盲點,儲蓄險不能是理財的全部,因為過低的利率,甚至不足以應付通膨。

同場加映:理財入門必學!巧用 80/20 法則管理支出、投資組合,小資金創造大效益|女性理財

總結來看,不夠多的本金跟過低的報酬率,正是她跟友人資產落差被拉開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要投資?

一、通膨

自 2020 疫情開始,萬物飛漲,唯獨薪資凍漲,上班族微薄的薪水要應付節節高升的物價,越來越吃力;台幣一年定存利率約 1.5%,而 2023 年臺灣的通膨率約2.24%,存定存等於是負利率的理財選擇,存款將大幅貶值。

二、機會成本

經濟學名詞「機會成本」,簡單的說,是當人們選擇理財工具 A 的同時,放棄的其他眾多理財工具中,報酬率最高的那一項,就是理財的機會成本;我們可以理解為,當機會成本越高,損失就越多。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小艾的選擇是儲蓄險,現行台幣利率變動型保單的宣告利率平均 2.2%,美元計價利率變動型保單的宣告利率平均約 3.5%,但全球股票市場長期投資年化報酬率約 8%。

也就是說,小艾選擇儲蓄險有安穩的 2.2%~3.5%,也同時產生機會成本 8%,她因此錯失多年資產成長的大好機會,導致她的財富水平嚴重落後於同輩友人

不同的報酬率舉例試算如下:假設本金 100 萬,投資 20 年,2.25% 的複利結果是 156 萬,8% 的複利結果則是 466 萬。選擇的理財工具不同,效益的差距顯而易見。

生涯目標定錨理財計劃

當然,理財並非以他人為追逐目標,或盲目追求大與多,而是要用來實現自己的生涯目標夢想,財富才因此被賦予意義。因此,在詳細了解小艾的財務現況與想法之後,我給小艾的財務處方箋是:

  1. 設定理財目標:有了真心想要的目標,理財計劃就有高度執行意願。
  2. 收支管理:建立預算式消費習慣,區分需要與想要,手機 app 記帳三個月來做為預算編列的依據;設置緊急備用金,以生活費的 6~12 個月為參考值。
  3. 投資管理:將部份保單價值金移動到投資部位,並開始定期定額扣款,透過全球化股債配置分散風險,提升資產增長效率。
  4. 定期檢視:一年後繼續追蹤目標達成率

同場加映:緊急預備金是什麼?存多少才夠?打破理財迷思,搞懂緊急預備金與風險管理

在第三次面談解說報告書的尾聲,小艾看到調整後的生息資產模擬表後告訴我,原來這就是安心的感覺!

原來,有計劃、有步驟的生活,可以讓她看到未來很有希望。我想,這也是理財規劃最重要的意義,看著她的表情,也感到自己的工作充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