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廢退感」一詞說明男性地位下降的現象,當男性不再居於宰制地位,又同時肩負社會不合理的預期時,我們該如何解放他們?

自「有毒男子氣概」一詞被萊特學院心理系教授 Terry Kupers 提出後,一時之間,人們開始檢討社會對男性的不合理預設,並開始同理父權之下男性也作為受害者的立場,但對於什麼是「健康的男子氣概」,人們似乎還沒有達成共識。

翻開美國學者 Richard Reeves 出版的《Of Boys and Men》 一書,可以發現一段關於男性當今面臨嚴重的廢退感(obsolescence)的論述,也就是男性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總是居於優勢地位。

廢退感的產生可能源自於學術表現、職場優勢,而在底層階級,這樣的現象將尤為明顯。

看到這你也許會好奇,我們說父權不好,不就代表著男性作為底下的既得利益者嗎,如今談到關於男性的廢退感,代表的意義為何?而如今男性在社會中的位置又在哪?

同場加映:你可以是同性戀,但別被說娘炮?《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談有毒男子氣概:柔軟才是真正剛強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男性廢退感的例子

Richard Reeves 給出的解答是:不應該被少數高層男性恣意享受男性紅利的行為所掩蓋,從學術、職場,都能看見「男性廢退感」的發生。

《Of Boys and Men》中即提供了有關男性廢退的概述,這些數據為社會科學家和許多機構內部人士所熟知,但在公眾討論中卻很少出現。

例如,自 1979 年以來,男性的實際工資下降了 14%,女性的工資卻有所成長。黃金工作年齡男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已經下降,甚至在 Covid-19 之前就有 900 萬名正值工作年齡的男性,沒有成為勞動力人口。

此外,男孩在學校的表現也不及女性,男性上大學的比例遠低於女性,在美國目前就有 57% 的學士學位都授予女性。2019 年女性獲得的學士學位的比例更是比男性多了 15%。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勞動力的表現上,更有一種說法是男人實際上正在失去控制力。

1985 年時 Richard Reeve 筆下的那句「30 歲出頭的男性握手的力量,比同齡女性多出約 30 磅」可能已不復在,如今「男女性的握力大致相同。」


圖片|Photo by Bankole Ade-Oni on Pexels

認識男性廢退感的錯誤取徑

該書還指出,當今社會經常對男性抱有敵意,例如任意將男性行為貼上「魯莽」、「侵略性」等標籤。

Richard Reeve 批評不管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都未能充分解決上述男性困境。前者傾向於在男性做出不被大眾認可的行為時,將男性的困境標示為個體的問題,忽視了男性有時會面臨到的結構性問題。後者,則過度強調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生物學差異。

然而不管是歸因於男性「沒被教好」,還是將問題歸咎於男女先天結構的差異,其實都不是我們理解男性的正確取徑。


圖片|Photo by Ron Lach on Pexels

Richard Reeves 首先指出現代男性缺乏適合的楷模,導致男性難以發展健全的「男性樣貌(manhood)」,且他也說明當代不乏關於男人不應該做什麼的建議,但對於什麼構成健康的男子氣概,卻鮮有共識。

因此,如何形速社會對於男性的預期,乃至於幫助男性從不合理的預設中解放出來是重要的(比如說應該擔負起經濟重任),總的來說,Richard Reeves 認為我們需要從結構面來解決男性廢退感的問題,可惜的是在提出這一點後,Richard Reeves 並沒有多加琢磨如何有效從結構著手。

對此 Richard Reeves 欣然承認,他本質上是個書呆子,更喜歡處理數字,而不是努力解決社會中應被提除的機制。

推動男性走入 Heal 產業將成為解方?

然而,即便沒有直接提出解方,但我們依然可以參考 Richard Reeves 對於男性可多投入Heal(Health,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Literacy)產業以平衡差距的建議。

所謂 Heal 領域意即健康、教育、管理和文學領域,作為 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的對立面。Richard Reeves 認為,正如女性在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產業上取得進展一樣,男性也應該擴大自己在不同領域工作的地位。

他希望找到一個類似於幫助女性走到平等的路線,以幫助那些陷入困境或代表性不足的男性,不要局限於傳統上男性的職業和角色,試著嘗試 Heal 產業。

猜你想看:多元共融是零和遊戲、只有益少數?三大重點帶你看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聯合國演講!


圖片|Photo by Fernando Cabral on Pexels

然而,Richard Reeves 給出的解方也許能降低社會的性別極化——更多女性將成為工程師、更多的男性成為護士,但是這個方法是否有效?又有多少男性期待變得如同女性?目前都依然是待解題。

我們能做的也許是從個人出發,在日常中檢視自己是否對身邊的人,有不合理的投射,試著不以對立的態度去消化平權議題,終而讓不管是厭女或是恐男的論述,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