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另一半,你常在想對方是否在乎你嗎?一起透過 3 個日常情境觀察看看吧!

文|不是貓

一、心情不好時,他待你態度如何?

在心情愉悅時,多數人都能用正向良好的態度與人交誼,然而,觀察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時如何對待他人,往往更容易看清他是否值得深交。

  • 將你視為情緒處理器

如果伴侶時常遷怒於你,或者總是滿口抱怨,那你可能必須小心了。

前者不消說,適度地在情緒上依賴伴侶是正常的,但過度地認為伴侶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買單,是不負責任的展現;後者則隱含了當事人對真實自我的無法接納,以及對事物缺乏改變動力、能力的狀態。

不少女孩有著「聖母」心性,認為「唯有自己可以包容對方」,並將此視為對愛的犧牲與奉獻,又或者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才讓伴侶有這麼多的不滿。

這樣的病態相處模式,可能縱容施展情緒暴力的一方,讓他失去成長契機,誤認自己不必改善 EQ,也會對雙方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推薦閱讀:親密關係的 6 種警訊:朋友不喜歡你的伴侶、用做愛來解決衝突


圖片|Photo by Mikhail Nilov on Pexels

  • 不願表達自我情緒

另一種危險的類型,是「封閉型」的伴侶。在傳統華人社會的性別規範下,即便「男人有淚不輕彈」已被年輕一代視為過時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常使一些男性不敢承認或面對負面情緒,更遑論談論自己的痛處。

心理學家 Noam Shpancer 在談論負面情緒時提到:「逃避會助長困境,並且削弱你。」(Avoidance strengthens the problem and weakens you.)[1],並認為無法直面情緒者往往會愈發封閉,導致情緒處理能力下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看見一些「好好先生」,這類人不發脾氣則已,一發脾氣就如同火山爆發,主要原因是負面情緒累積之下,壓力閥失去了效用。不懂如何表達或傾訴沒關係,畢竟這是台灣教育體制中缺乏的一環,重點是要有學習的意願。

幸福的伴侶關係通常保持著安全且敞開的溝通,強調「同理」的重要性 [2]。然而,當一方完全不願意傾吐心聲時,同理心也無用武之地。

  • 需要沉澱,但願意傾訴感受

部分友人和我一樣,堅持「今日架,今日畢」,其他人卻不然。不可諱言,人多少需要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坦承,而各人需要沉澱的時長不盡相同,但總是因為在意伴侶的感受,不希望負面情緒牽連到對方,或者擔心不良的表達可能會導致關係裂痕。

對於急性子的人來說,如果對方需要的沉澱時間過久,不免會產生「你不能馬上跟我說,是不是我沒有獲得你足夠的信任」的自我懷疑。

作為這類人的伴侶,我們需要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冷靜時長」,以免一方存著體貼的善意,卻造成另一方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對方的情緒之外,反而感情不諧。

猜你想看:吵架時先別急著辯解!重複對方說的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話其實很傷人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二、犯了錯,他是否願意談論錯誤?

傳統華人家庭常見一種樣態:當有人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會以其他行為來代替傳遞歉意。我並不反對這樣的作法,只要雙方都能接收到這個訊息,並因此感到釋然,那也是一種相處模式。

然而,愛情親密關係中的兩方通常來自於不同家庭,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這種「你知我知」的道歉方式,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雙方都覺得某句話、某個行為不恰當,不代表兩人對癥結點的理解是一致的。

倘若我們只用行為來彌補「過失」,便可能會失去一次更深刻瞭解伴侶的良機,甚至導致下次仍舊發生踩到對方地雷的情形。「談論錯誤」讓我們不自在,但卻具有必要性。

而談論的過程中,犯錯與被冒犯的雙方也必須學習抱持正確的態度,將焦點集中於「瞭解對方」和「改善關係」,而非指責對方之上,才能正向地從錯誤中學習,並修復關係。


圖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首先,犯錯者必須真誠面對錯誤造成的傷害,避免落入「我都已經道歉了,你還想怎樣?」的窠臼。一旦流露出不耐,受傷的一方通常便不願意陳述自己的心情──畢竟,誰會想在被責難的態度之下,暴露自己的弱點呢?

其次,被傷害者固然委屈,但也不應抓著對方的錯誤窮追猛打。要知道:溝通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以及避免下一次可能重蹈覆轍的傷害。

若希望對方向自己表示歉意,最好直接提出自己期待的修復方式,不要藉由反覆指責對方的錯誤、加深對方罪惡感來獲取優勢,或換取相對應的補償措施。

三、當關係越緊密,他是否越在意?

周圍曾有不少女性友人抱怨,當對方「追到手」之後,對自己的態度就「不如以往」了。姑且不論兩情相悅之下,「追求」是否有其必要性,我們需要更多觀察的是當兩個人越來越親密的同時──這裡指的親密並非限於肢體接觸,也包括心靈交流。

他屬於那種「都這麼熟了,何必那麼計較」的類型,抑或認為「因為你是我的重要他人,我會更重視你的感受」?知名作家亦舒曾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我的某任男友是遲到「慣犯」,有趣的是,他在上課、跟朋友約、系上活動時卻可以準時。問他原因時,他說:「那是因為我把你當家人啊!」我恍然大悟,確實如此,他對待家人總是特別不注重守時或禮節;然而,他總游刃有餘地將這些「尊重」留給「外人」。

同場加映:長久的愛情,需要界線!關係心理學:缺乏放鬆與被尊重的關係,何來幸福可言?


圖片|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

跟這樣的人交往最大的問題在於:你與他越親密,你獲得人與人間基本尊重的順位就越低。對於這類的人,在溝通無果之後,只能盡快選擇成為他口中的「外人」。唯有如此,才能獲得這類人的在意。

猶記得,當時的男友從不吝於說愛我。遺憾的是,在意不應該被化約為「我愛你」三個字,真正的愛,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情境中,由「己所不欲,無施於人」的態度體現。

還記得孩提時的經驗,曾有次犯了錯,媽媽罵了我,但電話一響,她接起來全然是和善的態度。掛電話後,我問她為什麼明明很生氣,卻能對別人好好說呢?

她想了想,鄭重向當時還年幼的我道了歉。從此,她明白我已經長大,可以向我訴說她之所以生氣的緣由,而不是藉由發脾氣來讓我改過。

媽媽以身教讓我認識到:對關係越親近的人,就要越留意他們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練習將「心裡的在意」化為「實際的行動」。例如,當對方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時,受惠方總不忘以感謝和讚美回饋,而不是視為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

延伸閱讀:遇到情感匱乏的對象該怎麼辦?關係心理學:付出要對等,才會有意義


圖片|Photo by Andres Ayrton on Pexels

當期待對方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不會理直氣壯認為「因為我是你的誰,所以你該為我⋯⋯」,特別是節日慶祝、溫馨接送等,沒有一項事物是別人原本就「應該」幫你做的。或許,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該學習的功課吧!

學著向最親近、相愛的人敞開心懷,也學著在低潮時仍維持著一定的溫和。畢竟,我們幾乎都社會化到不會遷怒於陌生人,那麼即使在所愛的人面前痛哭或埋怨,也該有不把對方當出氣包的能力。再怎麼願意給人依靠的肩膀,也禁不起一再莫名地捶打。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家人和所愛之人懷有多於陌生人的包容,如此才得以建立真實的連結與有意義的關係。」—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3]

我們都是情緒獨立的個體,但也因為親密關係而彼此依賴。透過生活中小情境的觀察,我們可以更多認識彼此的價值觀是否一致。祝願每個人,都找到真正在意自己的伴侶,在美好的關係中發展生命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