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來說工作是什麼?是雇主拿薪資購買你一天八小時的時間,而你提供勞力?還是懷抱夢想與熱情的自我實現之旅?如果你也正在迷惘,那麼一起看看本文進行自我剖析,也許你會找到對工作的新觀點!

文|林檎

「在包容環境、經濟條件無虞下長大的新一代,對工作的困惑感之所以比上一代更強烈,則源自「意義感」的追尋。他們不用為了溫飽而跟工作、上司妥協。

他們更在乎的是,做什麼事情可以跟興趣結合,讓自己更快樂?這份工作可以帶給我什麼意義?我為什麼要跟公司奮戰?我存在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當工作的目的從物質報酬轉向心靈層次,生涯也成了一場體驗之旅」—— 引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社長劉鳳珍的本書推薦序。

在資訊極度膨脹、爆炸的這個年代,每天我們吸收數以萬計的資訊,來自四面八方的雜音總是讓我們迷航在人生大海,打開 3C 映入眼簾的是過度包裝的美好生活以及充滿倖存者偏差的他人成功之路,又要如何不去引起心中的焦慮感?

像我這樣的高敏感人,光是滑社群軟體都讓我備感壓力,好像所有的人都在進步而只有我踟躕不前。

對我們而言工作是什麼?是雇主拿薪資購買你一天八小時的時間,而你為雇主提供他所需要的勞力?還是懷抱著夢想與熱情、期待改變一些什麼的自我實現之旅?

如果你正在迷惘、正在對自己未來該走到哪感到困惑,也許你該讀讀《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並跟隨著書中的各式練習一起進行自我剖析與探索。

也許在那之後,你會找到自己對於工作的新觀點;也許你會創造出一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就算目前什麼都還沒有改變,至少你開始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用深入淺出的商業獲利模式介紹與大量的學習單練習題與世界各國的會員個案來告訴你為什麼我們需要製作一張關於自己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而這套表單不只能應用在工作與職涯規劃,甚至進而能幫助你分析你的日常生活。

這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不談空泛的生涯規劃,全書採全彩印刷,讀起來輕鬆不無聊,用最簡單與直覺的方式告訴你該怎麼闖出自己的人生。

猜你想看:投資最重要的不是獲利率:下手投資,先問自己初衷


圖片|林檎 提供

什麼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圖又是什麼?

我們將「商業模式」定義為讓一個組織獲得財務支撐以持續進行運作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的「謀生」方式。——《一個人的獲利模式》p26.

書中提到商業模式有九個重點構成要素,分別是目標客層、價值主張、通路、顧客關係、收益流、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成本結構。

將這九個要素拼湊起來,就變成了《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一直在提倡的重點表格:商業模式圖。

而了解過這些要素後,你就能依樣畫葫蘆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圖,作者也幫將企業的商業模式圖調整成更方便的個人商業模式圖,幫助我們更好去填寫這些表格。


圖片|林檎 提供

  • 關鍵活動:你做哪些事

  • 關鍵資源:你是誰、你擁有什麼

  • 關鍵合作夥伴:誰能幫你

  • 價值主張:你如何幫助顧客

  • 顧客關係:你如何與顧客互動

  • 目標客層:你要幫的是那些人

  • 通路:別人是怎麼知道你的、你透過何種方式提供服務

  • 成本結構:你要付出什麼

  • 收入與好處:你會獲得什麼

搭配書中的案例分享與根據每個標題詳細解說,在這一章節結束相信你就能粗略的畫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圖了,也許還不完美有些凌亂,但沒有關係,後續的章節與反思都會教你如何改善你的商業模式圖,再更多的練習與反覆的思考之後,我們的商業模式圖都會更加進步與完美。

我的第一版個人商業模式圖:


圖片|林檎 提供

藉由探索生命歷程,定義工作與自我,發現另一種可能

夢幻工作很少是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它們更多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一個人的獲利模式》p84.

在《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第二章的反思中,有很多有趣的練習,很適合對於現況非常不明朗、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的人來練習,我最喜歡的練習是本章節第一個練習:生命之輪。

讓我們觀察關於工作以外的世界,把 8 個跟自己價值相關度最高的主題,分別填入每個切片中;同時,用顏色填滿你覺得在你現在的生活中,這些價值觀分別佔了多少。然後,可以再用另一個顏色,去填出你理想的生活狀況下,每個價值觀該有的模樣。

透過這個練習,我們能夠幫助自己理解自己現在對生活的滿意度在哪裡。

每個人的生命之輪都不會一樣,有些人比起金錢更注重與家人陪伴的時光,有些人比起金錢更在乎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這也是生命之輪這個練習裡我覺得很有趣的部分。

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能讓你更容易取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許再不斷地檢索自己的需求時,就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可能。

同場加映:為你選書|那些女性創作者的每日儀式與一百種生存之道


圖片|林檎 提供

找到你的職涯甜蜜點 “Career Sweet Point”

這個職涯甜蜜點我覺得和日本的 IKIGAI (生き甲斐)有些許相同之處。

所謂的 IKIGAI (生き甲斐)就是早上你為何醒來、活著的理由,也就是自己生命的意義、志業。IKIGAI 總共由四個要素所組成:你喜歡的事情、你擅長的事情、別人願意付錢給你的事情、世界需要的事情。

而這個職涯甜蜜點則是先幫你找出你喜歡的事情、你待人處事的個性、你的專長與能力,把三個圓堆疊在一起後那個正中間交疊的區塊就是你的職涯甜蜜點,是不是真的很像 IKIGAI 呢?

尊重自己的興趣與價值,才能解放自己的內心,因為人生這麼長,不可能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心之所向活下去的,這樣的話也太辛苦了。對你而言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書中把他分為四類:

  • 職業:工作是一種謀生方式(為了生存必須擁有金錢,只把工作當成為薪水而做)

  • 事業:工作是一種生涯規劃(把工作納入生涯規劃裡,企圖證明與滿足自己進而渴望成功)

  • 志業:工作是聽從召喚(來自他人或使命的召喚,出自個人義務與責任而驅使的工作)

  • 志趣:工作是實現自我(經由熱情催生出工作的意願,追求自我價值觀的滿足)

我們總是以為,路只有一條。

······來找我求助的客戶普遍都被一種想法折磨,就是遠在他們完成學業、建立家庭、買房買車或爬上高階主管之前,就直覺的認定自己「應該」如何過日子。

······往往被自己未實現的期望所折磨,期待生命的意義能在特定時點以決定性的形式顯現,使我們得以永久免於困惑、記度及後悔。——摘錄自艾倫‧狄波頓《工作!工作!》

如同小時候長輩總會說我們要專心讀書,不要整天想談戀愛的事情,出社會後他們會要你努力工作,趕緊爭取更好的機會與薪資,年過 25 以後他們就會問你打算什麼時候戀愛、結婚。

等到真的結婚之後甚至再來問你未來生小孩的打算。生活好像就是這樣被眾人的期望擠壓前進,以為滿足他人的期望這件事是我們必須、也應該要做到的事情。

於是我們總是以為,路就是這麼一條,卻在這樣的日子裡逐漸感到疲憊,為自己沒達成的夢想感到懊悔,甚至對他人的成功感到忌妒,而那種無能為力感又纏繞著自身無法抹滅。

我們也許沒辦法很快地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這也沒關係,也許在讀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你又更往這條路踏出了幾步,相信窗外會透出微光,指引你往心之所向。

我們跟著書中的練習,學會了從商業模式圖去分析「你是誰」、「你做哪些事情」、「你如何幫助顧客」、「你要幫哪些人」,然後再後面的反思中,你更認識自己,人生目標的輪廓也會越來越清楚。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裡的商業模式圖,不僅能幫助你思考職涯的方向,他也能廣泛地應用到分析自己的人生,甚至是求職的履歷上,不論你是在尋找夢幻工作、還是在創業的途中,希望我的分享能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對這本書有興趣,讓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