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尊重差異?為什麼性別需要流動?性別多元提供一個將萬物「去性化」和「中性化」的方法,把人類單純視為「人」的角色,還給所有以人為單位應有的人權,讓尊重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自從我開始持續關注性別,我就對「性別多元」充滿了各式好奇和期待,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議題,性別已經不是熱門的領域了,性別多元更是極少數會被談論的焦點,性別多元時常落於被打入冷宮,淪於上不了檯面的下場。縱然性別多元的想法很簡單,但知曉此觀點,甚至是欣賞性別多元的人卻不多。會注意到性別多元的人多是所謂的「性少數」(Sexual Minority),也就是其生理性別、心理/社會性別,或是性向等與典型性別印象有所扞格,正也因為是少數,自是缺乏相當的關注。

性別多元跳脫男女

性別多元跳脫男女

一般研究性別時,都將生理性別與心理/社會性別各分為兩類,包含我自己在寫作時,也時常在性別二元的架構中完成論述,非男即女,非剛即柔,畢竟因多數人是如此學習性別,所以性別二元較能貼近大眾的想像,亦較能引起共鳴。

但事實上,全然的二分法並非絕對,仍存有例外,有些人生來擁有的性徵無法以非男即女的二分法定義,如雙性人(intersex)、男性女性化症(AIS)、柯林菲特氏症(Klinefelter Syndrome)等。若二分法無法完整支撐生理性別的非男即女,那心理/社會性別更不可能僅限於陽剛與陰柔。性別多元不同於性別二元,跳脫男女,強調性別是個光譜,沒有明確的界線和定義。

推薦閱讀:一中老師的變性告白:從曾國昌變曾愷芯,我心裡一直住著一個女人

直覺上,典型的性別印象就生理性別和心理/社會性別有一套相互吻合的標準,但從社會觀察中,可發現生理性別並不全然決定心理/社會性別,心理/社會性別也不會受制於生理性別,兩者其實可脫鉤處理。而性向,也就是情慾(性)所嚮往之方向,更也不全然受生理性別或心理/社會性別所牽制。

以性別二元出發,互換思考讓我們有更多的同理心

在解剖性別的過程中,我發現性別可以是一副觀察百態的眼鏡,性別二元的邏輯教導我互換思考和論證,很多事情慣於從男性的角度出發,或是習於由女性的角色來模擬,但若男女互換,往往會有不可思議的觀點。例如,假設男人會懷孕,或是女人擔有傳宗接代的包袱,那習俗會有甚麼樣的改變?又或是假設女人掌管的廚房才是家的中心,假設婚禮中男人的禮服才是焦點,那社會對男女的觀感又會有甚麼樣的轉變?

互換思考讓我們學會尊重

同樣的互換思考和論證,亦可用於異性戀和同性戀的思辯中,例如,假設異性戀因不敢出櫃而深受委屈,或是假設異性戀為了掩飾性向而需和同性結婚。互換思考或許能讓我們有更多的同理心,來理解與關懷和我們相異的族群。

以性別多元出發,「去性化」讓我們尊重差異

有趣的是,有時性別二元難免陷入循環論證的漩渦,男女互換的方式雖可提點問題核心,但兩者的比較終究會有視角的正反矛盾,好比半滿的杯子,必定會有人認為半杯是空的。

推薦閱讀:中性:超越性別的美

對我來說,除了興趣使然,性別多元有一點令我十分著迷的特色,即其帶給我的全新視角。當男女互換的思考模式已無法滿足辯論或解決問題時,性別多元就會是另一激發創意的出口。生理性別既然已不限於兩種,那將心理/社會性別和性向去作排列組合似乎亦顯得沒有必要。簡而言之,性別多元讓性別不再只是個分類,而是個富含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的學科。

性別多元提供一個將萬物「去性化」和「中性化」的方法,把人類單純視為「人」,而不去區分男人、女人,或是雙性人,則雄雌荷爾蒙的多寡、個性的陽剛和陰柔、面相的圓潤和稜角等,都散布在性別光譜的各處,獨特且無法類比或比較。

推薦閱讀:擁抱每一種破繭而出!美國媽媽寫給變性小孩的一封信

去性化讓我們尊重差異

若能不拘泥於生理/心理/社會性別,尊重性別所富含的私密性,如性向的選擇;尊重性別的自主性,如性別的表示方式;尊重性別的獨立性,如生心有別的性別;尊重性別的發展性,如其多元的可能,那究竟是男是女,是異是同,則僅止於是人類認識彼此的方式,而不是習俗文化上的束縛,更不是法律中的標籤或是枷鎖。但需注意的是,身為人,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情慾所嚮往之方向為何,都必須尊重他人的自由意願,性別多元的發展,是在不侵犯他人的界限內盡情延展,至於界線該如何拿捏,則考驗法律如何妥善反映公序良俗。  

性別多元所凸顯的,是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性別多元讓我學會同理、尊重與欣賞,如是,出櫃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娘娘腔、男人婆也只是人格特質之一,也都不足為奇。

推薦閱讀:哈佛啟用性別代名詞政策!性別欄不再只是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