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編按:
近日來,從李心潔和彭順、到彎彎與黃大爺,一系列的婚外情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些新聞報導一方面滿足了我們對於名人私生活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提供了我們深思社會架構與性別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婚外情的契機。現在就請跟著女人迷,一起解構並重塑關於李心潔與彭順婚外情事件的論述,讓我們一起探討從八卦反思既有社會體系的積極性!(推薦閱讀:防偷吃的最好辦法,承諾前請先試婚)



照片來源

這一個多禮拜以來,當我們點開新聞媒體的娛樂版面,上頭充斥著李心潔老公外遇事件的相關報導。或許,你對於這些報導影星名人的消息充滿了興趣,因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窺視名人生活的小小窗口。又或許,你對這些八卦新聞嗤之以鼻,認為他們所做的,不過只是一再揭露當事人傷疤,不值得投入那麼多的社會關注。當我們滿足或是懷疑八卦新聞所帶來的娛樂性的同時,我們也許都該問問,這些關注個人私生活的新聞報導,是不是也能告訴我們,關於我們所身處的社會體系的一些什麼。

所有我們認為是個案的八卦消息,其實都提供了我們了解、審視、或批判社會架構的一個視角。

個人即政治,見樹又見林

一般來說,媒體習慣將外遇事件當作個案來報導分析。報導總愛聚焦在偷腥者、第三者、甚至是偷腥者原伴侶過去的風流韻事或是人格缺陷,以致於輿論傾向將外遇事件之所以發生,導因於這些當事者們的個人因素,與我們所處的社會架構並無絕大關係。但這樣媒體論述方式真的夠全面性嗎?李心潔老公彭順的外遇事件、彎彎的婚外情疑雲、李進良一再的出軌行為、女星花花前男友潘若迪的劈腿…這一個個有關婚外情的新聞,難道都只是個案,而沒有共同指出,這社會存在著哪些結構面上的問題嗎?(一起想想:自願性出軌?

見樹又見林的作者艾倫強森(Allan G. Johnson)1指出,這種聚焦在個人的思考傾向,容易讓我們忽略了,社會架構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以及認知方式。同樣地,女權主義者卡羅漢妮絲(Carol Hanisch)也提出˹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主張2,強調了個人行為或意志與社會體系的相互扣連性。看似自身面臨到的個人問題,其實可以反映出社會體制中的某些不足。

上述學者們的主張,提供了我們另一個了解外遇事件的解讀方式。外遇也許不該僅被當作個案來報導或供人們消遣。而我們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檢視,個人的婚外情行為可以點出哪些社會病徵?

重新解讀彭順的外遇事件

以李心潔與彭順的事件為例,現在媒體報導聚焦在第三者如何以其手腕,獲得彭順的喜愛與金援,進而逼宮李心潔,其他新聞則著重在揭露李心潔也曾為第三者的過去,以及她的回教信仰,如何影響了她原諒彭順外遇的決定。但現在請讓我們思考,是什麼社會因素讓婚外情成為彭順和李悅彤(彭順外遇事件中的第三者)的選擇,又是怎樣的意識形態讓原諒成為李心潔的最佳解?我們提出幾個可能的觀點,來探討這次彭順的婚外情事件能點出了哪些社會結構上的問題。

1. 對大男人小女人性別想像的過度美化與合理化

 

 

當然,身為外人或窺視者的我們,無法全面性地了解彭順之所以外遇的原因。但社會上所充斥著的大男人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解釋彭順外遇的一個可能的視角。

大男人主義指的是男性能力優於女性的性別想像。而這一性別意識型態,造就了男性必須在兩性交往中,透過被崇拜與被需要,確認和鞏固自己的性別優勢地位。

當這一需求無法在既有的感情狀態下得到滿足,出軌就可能成為男人們的選擇。婚姻諮商專家紐曼在其著作<<欺瞞的真相>>中指出,近五成的男性受訪者認為,在婚姻中無法獲得來自老婆的肯定、或是其男子氣概無法得到認同,是他們出軌的主要因素。而親子天下的一篇討論兩性關係的文章也點出,追求˹被需要、被崇拜、被肯定的感覺˼,是導致婚外情的主因之一。

推薦閱讀:不愛為何不早說?小三只是戀愛,元配才是人生

讓我們試著以這個視角來分析彭順的外遇事件。雖然李心潔與彭順是知名的工作好夥伴,但李心潔的知名度與影后光環,以及她對彭順女兒的犧牲奉獻,都可能造成彭順的心理負擔或是虧欠心態,然而面對年輕的演藝圈後進李悅彤,或許彭順能在兩人的互動中、或是透過對李悅彤的幫助,滿足他的虛榮心並確認他在男女關係中的優勢地位。

或許,男生追求肯定、或女生追求來自男性伴侶的守護這樣的心態,並不全然是病態或是需要被完全推翻的。

但當˹大男人小女人˼的性別想像,不斷透過愛情小說、偶像劇、乃至教育或企業文化獲得支持、再現、與強化,以致於男強女弱的性別意識形態,成為我們對兩性關係的唯一或最優先的想像,這個社會架構就值得我們深思。

親愛的,讓我們回想一下,這幾年流行的【暮光之城】或【來自星星的你】是不是都創造出了全能的男主角與需要被守護的女主角的角色形象? 而這樣大男人小女人的性別想像,會不會透過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排除了我們社會對其他性別特質的接受度呢?

如果不改變社會對於男強女弱的性別規範、如果不擴大對性別特質想像的可能性,大男人主義心裡就可能一再成為滋生外遇事件的導因!(推薦閱讀: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

點下一頁,為什麼女人總是外遇事件的代罪羔羊

2. 受害者-尤其是女性受害者-成為外遇事件的代罪羔羊

 

 

外遇事件的增生或許也跟社會輿論對受害者的不公允有關。親愛的,請你試想一下,我們有多習慣對外遇者原伴侶的品性進行公審,或是對他們的個人魅力抱持懷疑的態度。走進書店中兩性關係經營專區,你有沒有發現,書架上充斥著關於如何學會讓步或自我成長以預防伴侶外遇這類的書籍,彷彿我們自身的不足才是伴侶不忠的導因。而新聞媒體對於外遇事件中原伴侶的品性或情史的身家調查,也提供了外遇方合理化自己行為的一個可能性。

這種公審受害者的社會傾向,一方面減弱對外遇方的批評,進而可能導致外遇事件的增生,另一方面,這也影響了受害者家醜不外揚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消極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關於外遇的社會輿論往往對女方尤為嚴厲?若是女方外遇,輿論傾向於攻擊她是如何的有失婦德、或是違背社會對女性真善美的性別想像。像近日插畫家彎彎也身陷婚外情疑雲,網友紛紛對她貼上˹破麻˼、˹結婚只是為了錢˼等等的具有歧視性或厭女性(misogyny)的標籤。而若是男方出軌,報導總愛將外遇事件形塑成元配與小三間女人的戰爭、或是指出原伴侶是如何的失職和小三是如何的心機深沉手腕靈活,無論元配或第三者,往往都是承受輿論攻擊或奚落的主要焦點(親愛的,你有沒有想過,外遇事件的受害者或許同時包含了元配以及小三?)

再以李心潔事件為例,不但身為第三者的李悅彤受到輿論攻擊和身家調查,李心潔過去的情史也遭起底,輿論彷彿將彭順的外遇導因於男人的多情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他犯的不過是˹男人都會做錯的事˼-卻將多數罪責加諸在兩名女當事身上!這不禁讓我們懷疑,為何輿論對於婚外情的論述,總要找個撻伐的箭靶?又為何女性往往成為外遇事件的代罪羔羊?

如何重塑意識形態對於外遇三方的道德施壓、鬆綁婚外情論述與性別想像的鍊型相關,是幫助我們解構社會體系如何影響婚外情發生與發展的一大要因。 (推薦閱讀:【男人說愛情】無意闖入的第三者

3. 社會對女性的性別規範,限制女性在外遇事件中的選擇權

 

 

我們或許不解為何李心潔願意原諒彭順的偷吃,但當我們檢視這社會對女性-特別是已婚女性-的性別規範,不難發現,選擇原諒與包容,常常成為結婚女性面對丈夫偷腥時,阻力最小的選項。根據社會學者的研究,當我們在面臨抉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最符合社會規範的路徑,因為他們呈現最小的阻力與障礙。

其實,這已經不是彭順第一次對李心潔不忠,在婚前李心潔就對彭順偶爾的出軌選擇包容。而這樣的例子,不只發生在李心潔與彭順身上。在小禎正式與李進良鬧翻前,也堅守挺老公的立場來面對李進良的緋聞消息。我們或許想問,為什麼女人那麼容易愛慘了,以至於我們傾向縱容男人的「一時的意亂情迷」?或許除了自己真的愛太深外,社會架構規範下女性對家庭依賴性,可能影響了女方在婚外情事件中的消極性。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在她的著名著作【女性的奧秘】(The Feminine Mystique)3提到,社會上普遍瀰漫著將女性與家庭生活緊綁的性別想像,而這加深了她們的依賴性並限制她們的行為的可能性。

社會上對已婚婦女減少拋頭露面並奉獻家庭的期待,增加了結婚女性對丈夫在經濟上與身心上的依賴,以致於外遇事件發生後,默默隱忍或原諒包容成為她們阻力最小的選擇。從這角度來看,李心潔雖為影后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在婚後,她也順應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漸漸息影並將人生重心放在˹相夫教子˼的婚姻生活。除了本身的信仰因素、對彭順的愛意之外,對婚姻與家庭的依賴性,或許也是李心潔選擇原諒彭順出軌的可能原因。

當我們以宏觀的角度分析婚外情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看似出自個人意志的選擇,其實大多時候都與社會體系緊密相關:社會體系限制了選擇的可能性,並時常指引我們走向看似阻力最小、最符合社會規範的一條道路。

同場加映: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外遇,你真的不知情?

 

 

或許八卦或窺視的慾望真的是我們固有的天性,但我們對求知的好奇心,不該僅止於對公眾人物私事的訕笑奚落或茶餘飯後的閒談。或許在近來一連串的小三與偷吃事件的新聞轟炸後,我們可以開始以更敏銳、更宏觀的角度,去檢視關於婚外情這類看似「個人的」單一事件,以及圍繞該事件的論述。本文提供了幾個探討彭順外遇事件與社會架構關聯性的視角,並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來解讀新聞中的社會議題。相信聰明的女人迷讀者們,也能以妳們的個人經驗和對社會體系的敏感度,去思考我們能在這些名人八卦中獲得什麼心得與成長。如果你認同本文的觀點,可以開始嘗試對八卦或其他社會議題做出宏觀與微觀兼具的雙向解讀,或許你可以得到不同以往的想法喔!

關於愛情裡的背叛與執著,你或許也想讀讀:

〉〉從影集看人生, 愛情裡是否必定有背叛?
〉〉【法律小常識】 迷途愛情?婚姻中的第三者

參考閱讀

[1] 請見:成令方、林鶴玲、吳嘉笭(譯)(2001)。見樹又見林。新北市:群學。(Johnson A. G., 1997)

[2] 請見: Hanisch, C. (2000).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In B. Crow (Ed.), Radical Feminism: A Documentary Reader (pp. 113-117).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3] 請見: Friedan, B. (1994). The Feminine Mystique (pp. 48-67). In M. Schneir (Ed.), Feminism in Our Time: The Essential Writings,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Vintage Books.

文字:womany 編輯部/ She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