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院所追求的不該只有母子均安,產婦才是生產空間的主角!生產環境若能讓人舒適安心,產婦也能更有信心迎接生產與育兒的各項挑戰。

文|陳莉莉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所兼任講師)

台灣的生產多數以醫療、醫師為主導者,所以在生產環境上,也幾乎在醫療院所居多。

在生產環境中,孕產婦在醫療院所進行待產、生產,角色更像是「空間借用者」,孕產婦及其家庭必須自己去適應環境和能使用的物品。

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環境呢?醫療院所的待產空間,大多提供一張病床、陪靠床、桌子和椅子,陪產者則會得到一張坐臥椅。比較有生產概念的醫療院所會提供一人一室的待產環境,但也有些是好幾個人或兩人為一室,僅以圍簾當成隔間。

產婦們必須在共享空間的狀態下,迎接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甚至整個待產房的硬體空間是圍繞著護理站建築,當產婦在待產房內有任何聲響和動靜,醫護人員可以立即提供照護環境。

女人迷生產空間01
圖片|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友善的生產環境讓產婦賦權在己

其實生產的空間對產婦來說,可以提供無形的生產力量。

若生產環境讓產婦感到安心、放鬆或是能夠自在的活動,產婦除了自己身體,還會感覺到擁有了空間的主導權。生產空間變成沉浸式的背景,產婦在生產這齣戲劇中,不僅是自己的紀錄者也是女主角,她能把物品任意擺放,能自由走動和擺位。

可惜的是,在台灣目前的醫療體系狀態,想要得到這樣的生產環境體驗,往往必須選擇昂貴的自費醫療院所或是居家生產。

延伸閱讀:《祝我好好孕》體貼孕婦反成過度醫療,在這時代如何思考溫柔生產?

待產過程裡的空間移動與不能動

在我過去的研究中,曾訪談多位在醫療院所進行分娩的婦女。她們提到,在醫院中待產、生產必須忍受消毒氣味、明亮無比的光線,以及缺乏隱私和寧靜空間的環境。

更多數的婦女會提到,在待產的過程中,她們還被要求必須轉換空間。例如產程到了快要分娩的進展,護理師會要求產婦及其伴侶:「東西收一收,要進去待產房準備了。」產婦的伴侶只能趕快收拾,移到另一個空間等待。

延伸閱讀:溫柔生產間|產科醫師怎麼說:減少不必要生產醫療,我們走了多遠?

當產婦躺在床上,無論陣痛與否,只能任憑擺佈讓醫療人員移動空間,甚至也有在陣痛的當下,必須轉換生產台。

當婦女談起這些經歷,無論過了多久,都會重回現場。畢竟這些事讓她們終身難忘。

女人迷生產空間02
圖片|Photo by Jimmy Conover on Unsplash

婦女的另一個重要待產記憶則是待產床。她們很少離開平躺的床,好像生產只能在床上。她們描述,身上綁有胎兒監視器,只有如廁才能稍微解開、下床活動;當陣痛來臨時,只能蓋著被縮著身,在呼吸的轉換下,祈禱這一波陣痛快過去。

等到疼痛過去後,婦女就盯著天花板的燈,靜靜地等候。有一位受訪者說:「這種沒有極限的等待,到了最後我僅能憑想像度過,我幻想天花板是一個棋盤,而我是下棋者。」

婦女們說著在醫療環境中的經歷,而我想像著她們經歷中的過程,若是你,你想這樣度過人生最重要的生產歷程嗎?

延伸閱讀:溫柔生產間|哪一種生產方式最適合我?找尋答案,就是尋找自己

產婦是生產的中心,不是醫療空間租用者

生產環境空間是一個新的議題。過去談友善生產空間會提到居家生產,但現在我們要談在醫療院所中,婦女如何在與治療疾病無差別的環境空間下,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支持。

除了醫療人員與醫療器具,婦女要的還有什麼?大眾選擇在醫療院所生產,不外乎是把「母子均安」視為最高目標。

然而生產本身就是安全的,只要經過助產師、醫師評估為低風險產婦,那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天性,婦女其實能以己身的力量和家人的陪伴,應接新生命。

但就算知道生產是天性,婦女依舊選擇到醫療院所中生產,那我們應該提供怎麼樣的環境空間?

女人迷生產空間03
圖片|Photo by Aditya Romansa on Unsplash

以醫院為基礎,在這樣的空間中,我們應該提供婦女的是權力,婦女及其家庭不僅是空間的租用者,更是生產的中心本體。

在待產環境中,我們應該要讓婦女知道她們的權利歸屬。在醫療方面,或許婦女選擇下放權力給醫師;但是在空間中,婦女則應該擁有最大的主導權,在一個房間內去運用和活動,甚至納入婦女理想的陪產者。

當婦女在環境空間中獲得滿足,就會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生命來臨前的挑戰,然後獲得更平穩的心情和滿滿的能量,每一次生產都可以是正向經驗,而且值得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