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對自己「是否正常」而感到焦慮,甚至恐懼嗎?透過《驪歌行》的故事,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進行自我覺察,破除正常迷思帶來的焦慮!(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已有近八年,我經常會遇到來談者問我:「我正常嗎?我這樣是不是有病?」他們希望我能回應這個問題,彷彿他們的困擾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自己擔心或認為自己不正常。

我通常會先試著理解他的想法,詢問:「你所謂的正常,是什麼樣子啊?」

「就是像別人一樣啊!」我最常得到這個答案。

接著,我還會繼續追問:「別人是什麼樣子呢?還有你說的『別人』是哪一位呢?」來幫助來談者覺察自己的標準來源。

因為在不同的文化或時空背景裡,正常的定義並不相同。

例如,在華人社會裡,人與人之間講求圓融是常態,但是放在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裡,可能會被當成異類。

《驪歌行》
圖片|《驪歌行》劇照

在你的文化裡,養不教,是誰的過呢?

我們先從教養的角度來聊聊《驪歌行》裡的性別文化。

《驪歌行》是部輕鬆有趣的宮廷劇,時代背景為太平盛世的唐朝,講述商賈之女傅柔,因繡工了得而被皇后召入宮中,後來因她為人正直聰慧,受到皇后的青睞與賞識,最終成為掌管六局的傅尚宮。

劇中趙王受奸人挑唆叛變,皇上得知後為之震怒,即派兵討伐趙王,後來趙王返京跪求皇上饒命,皇上不忍痛殺親兒,便決定留其一命。

然而,皇上卻認為趙王的母親養兒不孝,有不教之大過,應以命抵過,此時身為宮中女官的傅柔,她試圖進諫:「子不教,父之過。」

皇上為此大發雷霆,怒斥傅柔:「趙王逆天行事,自作孽不可活,難道要把這筆帳,記到朕的頭上嗎?」此言嚇得皇后與眾皇子下跪,試圖安撫皇上的情緒。

唯有,傅柔不畏懼,直言進諫:「陛下英明,趙王是自作孽不可活,這帳不能算在父親的頭上,那難道要算在母親的頭上嗎?」在唐朝人的耳裡,傅柔說了會犯「死罪」的話,因為她挑戰了唐朝的性別文化與皇帝的威嚴。


圖片|新浪娛樂

試問,在你所處的文化裡,養不教,是誰的過呢?

也許,你比較站在皇上的角度,認為教養是女人的責任,事業才是男人的責任;但也許,你認同傅柔的想法,在養育孩子方面,父母都具有相同的責任。

其實,每個種族都有其蘊含的文化,縮小到每個社會、城市、鄉鎮,甚是家庭也有獨特的文化,只要符合這些文化就是一種「正常」的表現,但若是不符合這些文化,就會被冠上「不正常」的標籤,甚至會公認為足以殺頭的死罪。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我們的藍調時光》實現夢想才能快樂?認賠沉沒成本,換個方式就能帶來幸福

正常的迷思,是我們焦慮的來源

我想在這裡強調的是,所謂的「正常」,就是強迫自己塞進各式各樣不一定會合腳的鞋子裡,只會讓人走得歪七扭八,難以保有原本的姿態,走不到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

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數據進行分析,但這並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加快樂,反而更加受到「正常」的束縛,對「不正常」產生焦慮。

就像女性懷孕時得定期產檢,來判斷孩子的生長曲線是否正常,而無論在檢查前或檢查後,那對不正常的恐懼之心,隨時都能吞噬我們原本平靜喜悅的心情。

我們對「正常」太過執著,帶給我們無謂的焦慮與恐懼,我們可以試著破除正常迷思,還給自己一個太平盛世的時代。

延伸閱讀:「迷茫是正常的,請你可以再相信自己一些」每一個當下,你都已經做出最好的決定了

《驪歌行》
圖片|《驪歌行》劇照

一、從社會文化再探焦慮的來源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常想著要如何轉移注意力,來忽視或壓抑焦慮的情緒;或者,強迫自己做出很多的行動,減緩或解決焦慮的情緒。

但無論我們怎麼做,始終都會發現焦慮並不會因此消失,仍舊時不時找上門。

建議你可以試著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焦慮來源,試想你的焦慮是否和所生所長的環境有關呢?

例如:身為女性的妳,總是對容貌與教養感到焦慮;而身為男性的你,總是特別焦慮於事業與成就?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焦慮,並不是要幫助我們把責任推卸給社會環境,而是邀請你重新為自己負起責任,洞察社會期待對自己的影響,並且有意識地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驪歌行》
圖片|《驪歌行》劇照

二、洞悉社會對自我認同的影響

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符合社會的期待,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逃過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文化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最樂見的是我們與社會抱持著適當的距離,有一部分符合社會的期待,但也有一部分符合了自我的期待,形成了良好的自我認同,認為自己足夠好,就像《驪歌行》的傅柔雖身為女子,但其家族卻願意讓她發揮自己的才能,掌管綉坊。

然而,最不樂見的情況,人們無法與社會抱持適當的距離,一心只想符合社會的單一標準,不符合的人就會遭受各種羞辱,形成負面的自我認同,下意識地認定自己非常糟糕。

如《驪歌行》的太子與伎人交好,但皇上為了保持皇家的顏面,不僅譴責與羞辱太子的行為,甚至還要求太子要親手了結伎人的性命,這會對太子的自我認同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你會喜歡:《換乘戀愛2》從最虐到最甜!空姐海恩的告白:謝謝你的愛,讓我成為這麼寶貴的人

三、重新認回自己身為人的渴望

雪瑞兒.保羅她在《焦慮是禮物》書中提到:

「當我們花費青春時光,試著把自己塞進正常的框框裡,結果卻在長大之後發現,我們最崇敬的人,是那些勇於活在框框之外的人。」

而《驪歌行》裡的傅柔,就是活在框框之外的人,她在皇帝盛怒時,仍選擇拚死進練:「如果陛下認為微臣剛剛說的話,都是妄言,毫無可取之處,那就請陛下賜微臣死罪!」願意用生命為自己的信念負起責任。

這種以死明志的行為,我們不一定要效法,但我們可以抱持著以死明志的精神,去思考——這輩子你最想堅守的信念是什麼?在此生,你最想怎麼活?

重新與社會文化拉開距離,提起勇氣認回自己身為人的渴望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