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涂豐恩探索蜜月旅行的意義,他發現蜜月旅行或許是種朝聖之旅?來場逃離生活煩悶的旅行,期盼與伴侶迎接嶄新的下一階段!

 

幾年之前我還在工作的時候,有次午餐時間,同事們提到了蜜月的話題。當時有位同事正在籌辦婚禮,很自然就被問起蜜月的計畫。午餐桌上,大家熱烈地交換著理想的旅行地點,大多是某個美麗的歐洲城市,度假勝地,凡此種種。(推薦閱讀蜜月就要無比浪漫,五大蜜月勝地

聽著聽著,我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蜜月旅行一定要出國呢?」

辦公室內突然陷入了沈默。女同事們轉過頭來,用一種「這傢伙是怎麼回事?」「最好還是不要嫁給他的好。」,這樣的眼神看著我。

沒有人回答我。

話題隨即又被其他人接上,像是什麼都沒發生。

意識到自己問了不識相的問題,我有點尷尬,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但也有點慶幸,沒有講出心中另一個似乎更不識相的疑惑:

「到底,為什麼要渡蜜月?」

真要說的話,蜜月(honeymoon)一詞本來跟旅行沒有必然的關連。它指的不過是新婚之始,那一段(理論上)充滿熱情,無比美妙的時光。

一直到十九世紀,蜜月旅行才在英美兩地流行了起來。起初只是中上階層的喜好,漸漸地風氣又往下延伸,同時傳播到歐洲大陸。到了十九世紀末,蜜月旅行彷彿已經是理所當然的儀式。當時有作家認為,蜜月旅行的目的,乃是為了要讓新婚夫妻從婚前繁複而惱人的交際應酬中解放開來,獲得全然的愉悅,和心靈的重生。

但這不意味著蜜月旅行就是什麼也不做地倒在陌生的旅館中呼呼大睡。正好相反,對十九世紀的美國人而言,蜜月是一趟充滿意義的旅程,甚至是宗教性的意義:

蜜月旅行是場朝聖之旅。

當時最熱門的蜜月地點,是尼加拉大瀑布。不少人會從紐約出發,沿著哈德遜河,一路北上,途經各種景點。風景名勝自然不能錯過,美國歷史相關的場所,如獨立戰爭的發生地,也是旅程的一部分。當然還有各地的教堂。

但同樣流行的,是去拜訪各種新興的機構:醫院、監獄、收容所。這些不少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場所,對十九世紀的美國人而言,不僅新鮮,而且充滿教化意義。有位先生在參觀過一所監獄後,對於獄所的設計印象深刻;另一位太太則說: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獲益良多。

尼加拉大瀑布同樣給予人啟發,關於婚姻與生命的。他們說,大瀑布令人震懾的景象,湍急的激流,讓人謙卑,讓人理解生命的危險,也讓人記得克制慾望與情感。一位太太在日記裡寫著:「我先生和我都喜歡觀賞瀑布(Falls)。希望我們都不會墮入罪惡中(falling into sin。)」(同場加映公路旅行初體驗,加拿大尼加拉瓜大瀑布

對於新婚夫妻而言,蜜月旅行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兩人從此有共同的美感經驗。有位造訪尼加拉大瀑布的先生──一位歷史學者──就強調,

「旅行的愉悅,因為有人陪伴而提高。比如一位妻子,正準備要參與你所有的生命見聞,就可以在情感上分擔憂愁,或是讓快樂加倍。」

旅行讓夫妻了解彼此,也應該提昇彼此。有人就建議新婚夫妻隨身攜帶筆記本,把對方的行為記錄下來,每晚睡前互相反省檢討。

這麼一說,十九世紀的蜜月旅行似乎嚴肅又無聊。但也不完全如此。隨著蜜月旅行日益風行,旅館業者也想從中分一杯羹,許多大飯店因此推出了蜜月套房。這些飯店大多集中在紐約的百老匯街上,標榜華麗的內裝,高檔的設計。當然,收費也很高檔,有時是一般套房的好幾倍。

這就要讓道德保守份子緊張了。對他們而言,新婚夫妻應該要從蜜月旅行中學習節制,因為這是婚姻,乃至人生的道德準則。而不是飯店業者提倡的享樂、放縱。

蜜月套房如此誘人,讓他們不安。他們說,這將使年輕夫妻對婚姻有著錯誤的期望,並把把注意力(錯誤地)集中在肉欲之上。這違反常識,又缺乏品味,一份女性雜誌如此宣稱。

此外,當時百老匯街上的飯店,大多是提供給男性商務人士。蜜月套房的出現,一下子改變了商業區與住宅區的界線,模糊了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分別。這同樣要引人側目。

因此人們開始提倡另一種新的蜜月型態──到郊外去,遠離大城市,親近大自然。這樣的蜜月旅行也許不如大飯店套房中安適,但反而能讓人體會婚姻之路崎嶇的本質。

不過最後誰也沒改變誰。大都市裡的蜜月套房還繼續存在,想要體驗大自然的人,也能從其所願。蜜月變得更多元,新婚夫妻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就像是我的同事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還有預算),選擇蜜月旅行的目的地。

話說回來,我雖然不識相地想問我的同事們為什麼需要蜜月旅行,卻絕對不是覺得它毫無必要。那只是純然的好奇而已。相反地,我心中可是有著好幾個理想的候選地點。只是,不過,在那之前,好像得先找到適合的旅伴才行啊。

推薦閱讀:和朋友擁有完美假期的十個黃金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