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國際婦女節源自於烏克蘭女性的勇敢嗎?快進到今天,烏克蘭女性的勇敢和他國女力的力量,都讓我們看到,不是只有衝到前線才叫英勇。

一日與朋友聚餐,聊起新聞,說起媒體,談到近日在社群看到的,大多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

母親和孩童們一張張哭泣和恐懼的臉孔在手機屏幕上出現,大家搖搖頭異口同聲地說:「好可憐。」;看到了需要留下來要奮戰的烏克蘭男子的新聞,大家很有默契地說:「他們沒得選擇。」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其中一位友人突然冒出一句:「做女生真好,不需要打仗。」

對於母親帶著孩子們逃亡、對於所有男性需要留下這件事,多是心疼和無奈。但,在俄烏戰爭中身為女性,獨自帶著孩子離開,真的是身為女性的「好」嗎?

當天晚上,我打開筆電用谷歌搜索「烏克蘭女性」(Ukraine women)這幾個字眼,映入眼簾的是「需要逃離」的她們。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開始後,和烏克蘭女性相關的新聞標題或圖片,多是女性帶著孩子,拼盡全力離開動蕩之地;又或是媒體看到的是加深的性別不平等,出於善意為她們執筆吶喊,卻在無意間把女性再一次的安放在需要被捍衛的位置。

但她們能做的,就只能是逃離嗎?而唯有留下來持槍到前線,才算是保家衛國嗎?

推薦閱讀:敏迪快報|俄國侵略下,烏克蘭真的只有節節敗退嗎?你不知道的俄羅斯資訊戰

只有在前線,才算是上戰場嗎?

回溯所來徑,女性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是從「替補男性空缺」開始。

當男性都當兵去了,她們開始從家庭走入職場,本是補足「男性空缺」,也使她們找到了力量,她們在戰爭結束後,把女性參政權力推到世界各地【1】

來到第二世界大戰,此刻的她們能擔起的角色更多了。除了傳統的照顧者任務、為國家籌集資金等,她們也開始披上戰衣,走上戰場,但在戰場上,仍是屬於後勤支援角色【1】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我們歌頌著女性持槍展現出來的所謂英勇姿態,如一些女性在戰爭未開始前學習持槍扣扳機【2】,而另一群常年在國外工作生活的女性選擇在此刻回到烏克蘭救援【3】

好像只有衝到前線,才算保家衛國,才算值得大肆讚揚。只有在前線,才是戰場嗎?

戰場其實,發生在更多你想像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有女性身影。

烏克蘭女性:我們有自己的戰場,我們有自己捍衛所愛的方式

護衛家園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該被持槍上前線給限制。選擇金錢資助、選擇給予難民住處、選擇有始有終的陪伴,這些都是過去幾週烏克蘭或是全球女性捍衛家園的方法。

例如,烏克蘭第一夫人奧萊娜・澤連斯卡(Olena Zelenska)在俄烏戰爭開始時呼籲歐洲各地第一夫人給予協助,隨之而來的援手如為難民提供住處等,都是不畏霸權的一個勇敢行動。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還有那些沒有逃離、守護在剛出生的代孕嬰兒身旁的烏克蘭保姆和護士,她們的戰場在首都基輔的地下室;還有那些陪伴罹癌生病的孩子撤離的烏克蘭母親,在救護車上心驚膽跳地聽著爆炸聲響,她們的戰場在那滿目瘡痍的撤離路上。

還有那些為母親外出拿藥、為流浪動物帶糧食的她們的犧牲,她們沒有持槍扣扳機,但她們也在用著生命的最後一口氣,守護著珍貴的一切。

還有來到烏克蘭為世界連線的記者和攝影師,例如新聞記者克萊麗莎・沃德(Clarissa Ward)和戰地攝影師琳賽・艾達里歐(Lynsey Addario),她們拿著話筒和攝影機專注在把第一手正確消息傳遞給守在電視機前的你我,她們的戰場關乎著守護新聞的準確度。

她們也都在各自的戰場守護著最後一道防線。

讓我們一起試著想像,若此戰爭只剩下前線持槍的士兵,沒有了上述的她們,這一場戰爭,會是什麼模樣?若她們都不存在,又有誰能替代她們的位置?而這時候的你我,還會說著「做女生真好,不需要打仗」的話嗎?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六千人附議,女人為何不用當兵?

打破偏見:烏克蘭女性定義自己在戰爭的定位

你知道嗎?每年在 3 月 8 號慶祝的「國際婦女節」,始於移民到美國的烏克蘭女權主義者克拉拉・列姆利希 (Clara Lemlich) 在 1908 年帶領著 15,000 製衣工廠女員工走上美國街頭,為女性員工爭取更好的薪酬和人道的工時及工作環境【4】

當時 22 歲的克拉拉對於剝削的工作環境無法容忍,在一次次地被警方暴力攻擊後,再一次次地站起來,以「兩萬人起義」,改變了美國工業的文化【5】

為了慶祝她們的勇敢,美國在 1909 年 2 月 28 日開啟了「全國婦女日」(National Women's Day)的習俗【4】,漸漸地,成為了今日你我熟悉的「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你會喜歡:面對限制,你的態度很重要!渣打銀行「國際婦女節論壇」直擊

而今年「國際婦女節」的主題是「打破偏見」(#BreakTheBias),說的是打破性別偏見和歧視。

能不能讓我們也把此主題延伸至戰火肆虐的烏克蘭,看一看在不同角落用不同方式在捍衛國土的她們,然後翻轉自己的對於性別的期許:所謂的性別平等,不該是男女都該做一樣的事衝到前線,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拿起槍支,才叫英勇。

今年,能不能讓我們打破這些不切實際的「性別平等」期望預設?

那些在地下室保護著嬰孩的她們,那些帶著孩子撤離的她們,那些在劇烈的轟炸聲裡即便害怕得不得了,依然選擇陪伴和守護的她們,這些勇敢,也值得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