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公平與共融」(DEI)的職場,是公平對待所有群體,是支持同工同酬。我們能不能在崛起的自媒體領域裡,也開啟性別平等對話,為所有人爭取公平待遇?

2020 年之前,我們喜愛實體活動,聽講座、看展覽,還有聽分享。2020 年疫情駕到,我們無法出門,必須保持距離,於是手指一滑,我們來到線上看他人的生活和創作。

但你知道那些在 YouTube、臉書、TikTok、Spotify,或是 Instagram 平台和觀眾聽眾分享內容的 KOL 或是自媒體創作者(以下統一稱為自媒體創作者),性別佔比是多少嗎?

在這一個行業,其實是以女性居多。

2019 年 2 月歐美數據顯示,77% 自媒體創作者為女性,23% 為男性;一年後,女性比例提升至 84%(Klear, 2020)。而在去年 8 月釋出的《2021百大影響力網紅數據洞察報告書》裡,問卷調查也發現台灣網紅多為女性(62.6%)。

若以上數據作為基底,在加上過往看到和聽到的:一些企業或領域由男性主導時,男性的薪資,總會高過女性。既然在自媒體創作領域女性佔比多過男性,那我們可不可以大膽假設,在這一個領域女性的薪資高過男性?

其實不然。

歐美數據顯示,通過自媒體創作者宣傳的投資回報率雖高,但女性創作者在 2020 年獲得的薪酬仍低於男性 128 美元,甚至比起 2019 年,男女之間的薪酬差距的百分比,差距增加到了 18%(Klear, 2020)。

同場加映:蜜雪兒威廉絲動人演說:我談的不是同工同酬,而是一個真正的尊重

從外在和內在環境分析薪酬差異原因

難道,就沒人注意到這些數據,也沒人願意站出來說些什麼嗎?

在 2018 年,對於全球收入最高的 YouTuber 均由男性領先,名單上也多是男性佔大多數,那時已有聲音出現,提出這個現象不健康,開始為女性的集體困境感到擔憂(Bergman, 2018)。但四年後,該名單上,仍只有一位女孩入圍(Brown & Freeman, 2022)。

你會忍不住想問,其他女孩們都到哪裡去了?

讓我們轉向研究數據來尋找解答。

2019 年於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性別之間的薪酬差異可歸因於外在和內在兩個面向(Josa, 2019a):

1. 外在狀態

  • 領導者文化
  • 企業內部無彈性工作模式

2. 內在狀態

  • 冒牌者症候群

自媒體創作者的工作模式由自己定義,剔除彈性工作模式這一塊,外在狀態便是所處的環境,還有心理因素或是潛在原因。

推薦閱讀:歐普拉挺同工同酬:要嘛替女性加薪、要嘛我不主持

社會對於女性創作者的要求,是否更為嚴苛?

自媒體創作者面對的是普羅大眾。

他們的創作是否成功,很多時候是根據社會大眾的喜歡與否來定奪;所謂的績效評估,也是由大眾在鍵盤前評分定義。

而很多時候,社會對女性創作者的標準,較為嚴苛。社會學家也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了研究解釋,可聚焦為以下 2 個現象歸因:外在環境的眼光和對自身價值的認知。

首先,社會學家 Brown(2019)發現,人們對於作品具備創意與否的評斷,也會出現性別上的誤差。

或許是因為潛在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發現大眾多認為男性的想法或他們的創作作品較有創意,就連參與此研究的女性都這麼認為(Adams, 2015; Proudfoot, Kay, & Koval, 2015)。

再來,研究也發現,女性自媒體創作者更容易受到網路批評和騷擾(Duffy & Hund, 2019)。

這一項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指出,25 位美國和加拿大的 Instagram 女性創作者常在「被認為過於真實」和「現實中和在 Instagram 上的人設不同」之間小心遊走。

這一個恐懼讓她們小心翼翼地在線上推廣自己的同時,也得謹慎地保護自己(Duffy & Hund, 2019)。

如同那些身處於男性主導領域的女性企業家或政治家,在自媒體工作的創作者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需符合社會期待的女性模樣,例如:作品不可以太大膽、在社群平台上要低調一點、所上傳的照片和文字一定要符合社會的期待等等,其實這些期待都會扼殺女性的創意(Eckert, 2018; Duffy & Hund, 2019)。

最後,在面對網路世界的攻擊謾罵時,女性較傾向以減少曝光接觸等方式,來減少被攻擊的狀況。

這些研究以女性記者為主體,發現在面對線上批判和攻擊時,女性會開啟「逃避模式」來應對,例如:減少在社群與讀者的接觸、改變報導方式或特意不選擇某主題、考慮退出新聞界以減少線上騷擾和攻擊的次數(Carlson & Witt, 2020; Stahel & Schön, 2020)。

綜上,我們能觀測到,女性創作者在自媒體領域中,得面對在性別框架之下的,那對女性更嚴苛的眼光。

女性犯錯的成本更高,需做到完美、總是收到「妳不夠好」的嚴格標準,也影響女性創作者對自己的價值認知。

當環境更傾向認肯男性作品的創意,當女性可能內化「自己不夠好」的價值判斷,性別之間的薪酬差距,可能因此擴大。

冒牌者症候群:要做到多好,才算有資格拿應得的薪水?

回歸內心狀態,「冒牌者症候群」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導向大家走到性別之間讓人心疼的薪酬差異缺口(Josa, 2019b; Young, 2020)。

2019 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女性多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或是不夠資格(Josa, 2019a):

  • 37% 的女性不會提出加薪,即便那是她們應得的;
  • 51% 的女性在崗位上面對成功時,會把它歸因於團隊的力量,直接忽視自己的貢獻;
  • 61% 的女性因害怕被批判或是被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好,因而不敢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暢所欲言。

這些害怕都會持續地淹沒女性的貢獻和能力。

在年末數據分析結果出來時,薪酬差異就會更大了些。

而此現象是一個不會結束的循環:若我們在所處領域看不到和自己的外形、背景或是個性相似的代表性人物或是成功典範,我們會持續地把自己縮小,繼續懷疑自己沒有資格可以獲得更多,或是獲得應當所得的待遇(Nance-Nash, 2020)。

這一個循環,直至性別平等運動超過百年,仍未能終結。

你會喜歡:為什麼總是習慣懷疑自己?10 項指標,檢測你是否具有「冒牌者症候群」

在線上世界,讓我們捲起袖子為薪酬差異奮戰

而我們該如何,縮小看到的薪酬差距?

自媒體創作是一種職業選擇,那我們該不該效仿企業做法,在自媒體領域推進「同工同酬」政策?或是讓企業品牌們養成一個習慣,在尋找自媒體創作者協助品牌宣傳時,只看他們的能力——他們的品牌曝光和宣傳價格,和性別本該無任何關聯。

若想完全補上這個缺口,也能從教育著手。

在女性的養成中,讓她們知道自己真的值得最好的對待和待遇,也更多地鼓勵她們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表達。

同時,也對所有性別,進行減少「無意識偏見」的訓練。讓他們從小養成,有意識地觀測自己的判斷是否受到性別影響。

所謂的網紅或是自媒體創作者,是近年開始為人熟悉的職業選擇。如同許多新事物,都需要時間的磨礪再長出新的姿態。

如同一直在走的性別平權運動,本以為我們抵達了他方、開始談到更多元的性別認同,哪知來到新的領域,我們才知道,原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於是我們需要在線上的新世界,捲起袖子,預備奮戰,讓往後想要成為自媒體創作者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舒坦,能夠在這裡感受到自己的歸屬,也能勇敢提出「自己應當得到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