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拓展全世界對「性別」過往侷限於二元的想像,「跨性別」所代表的意義,是回歸到認識自己這條路上;因為性別本是流動的,自我也是流動的——想成為誰,我們自己決定。

2020 年 12 月 2 日,一則 Twitter 震撼了好萊塢,在一天之內,引來 22.8 萬則轉推、10.5 萬則引用,178.4 萬個喜歡(Like)、20 多個國家轉發;他的 Instagram 在當天就吸引超過 40 萬名新關注者,有上千篇文章為他而發,可以說,這則貼文,幾乎等於震撼了全世界。

10 歲出道,20 歲就以《鴻孕當頭》(Juno)一劇奠定演員地位的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繼 2014 於 LGBT 民事權利倡導組織「人權戰線」演講出櫃後,再次出櫃,此次,他在個人的社群貼出公開聲明,第一句就大大方方地寫下:「嘿,朋友們,我想告訴你們,我是個跨性別。」

看似輕鬆的一句話背後,乘載的是 34 年角色扮演,無數次說服自己以女孩身份度過的生日,是一次次來回自我詰問,是對於性別認同一次次的擊破與重建。

艾略特・佩吉於 2020 年底的聲明中提到:「我很難形容此刻有多完美,我終於足夠深愛我自己,以致於可以追求真實的樣子。」話鋒一轉,他收回滿盈的喜悅,坦承這樣的喜悅也令他感到不安。

「即便我已坐擁相當多的特權,我仍對這樣的真實,感到懼怕。」恐懼,是出櫃至今仍揮之不去的情緒。

《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 記者 Katy Steinmetz 在封面報導這樣寫:「他(艾略特・佩吉)甚至在我還沒提出任何問題時,就掉下眼淚。」

這一句話,彷彿讓我們透過薄薄的頁紙,就能感受到佩吉顫抖的臂膀,他哭又笑著說:「我很抱歉,我很感動,但,這很酷,對吧?」含著淚,他定了定神,把手放在心窩,閉上眼睛說:「深刻的興奮與感激,帶領我來到這裡,這之中,還交雜著相當多的恐懼與焦慮。」

《時代雜誌》為艾略特・佩吉空出了封面,彷彿宣示,此刻我們不談別的,這就是世界的大事。於是,艾略特・佩吉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跨性別者。

為什麼《時代雜誌》選擇於此刻報導他?

即便到了現在,世界多數國家對於性別的概念仍然過於簡化,彷彿染色體注定帶有特定使命,督促你成為什麼樣子,成為誰。

4 月 4 日,《時代雜誌》 在於臉書上架這則專訪後,單篇貼文引來超過 2700 多則留言,其中不乏針對「艾略特・佩吉究竟算不算新聞」的討論,有人說:「我很為他的喜悅開心,但這是個人行銷,不是新聞。」

然而,究竟艾略特・佩吉的二次出櫃,算不算新聞、值不值得被談?

延伸閱讀:「我是跨性別,請叫我艾略特」奧斯卡提名最佳女主角艾倫佩吉二次出櫃,勇敢做自己

如果沒有典範,我們便會成為怪物

跨性別者無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沒有一面鏡子能讓他們看到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

美國作家 蒂克.米蘭

缺乏典範(role model)一直以來是相對弱勢者難以肯定自身價值的原因,艾略特・佩吉作為影響全世界最廣泛電影工業的當紅影星,他的出櫃,無疑使他成為跨性別者中最有名的人物。

佩吉在《時代雜誌》專訪中提到,無論對於自己,以及大多數仍在性別認同路途上的人來說,典範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佩吉說,至今影響他最大的是跨性別主持人珍妮特・莫克(Janet Mock)和演員拉弗恩・考克斯(Laverne Cox),而最終,帶領他更靠近自己內心的則是美國跨性別作家 P. Carl,「我在 P.Carl 的回憶錄《成為男人》,看見了我自己,它使我終於能夠接受跨性別身份,成為完整的自己。」他說。

反映(reflection),是佩吉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曾長期受制於既存規範,以至於真實的自己如同幻影一般,成為不可被自己與他人承認的異象,但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在你面前,能協助你反映出你自己。

「若有那麼一人存在,他們便可以看到,並說『你知道嗎?我也像他那樣!』如果沒有例子,我們就成了怪物。」佩吉說。


圖片|達志影像/ AP Images

性別和你想的不一樣,「性別是不斷變換的旅程」

「跨性別者」是這段時間艾略特・佩吉最常稱呼自己的方式,比起「男性」,他更感舒適於自己作為「非二進制跨性別者」或者「酷兒」的身份,對他而言,自己沒必要為特定的男性特質背書,而他也並非那樣的男性。

「我想這是一個複雜的旅程,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對於破除性別二元論,艾略特・佩吉有話要說,而且要公開的說。

從二元到多元,艾略特・佩吉除了代表自己,也面對整個時代。他不諱言自己經歷縮胸手術的歷程,因為手術賦予了他全新的生命。

「手術不僅改變了生命,而且挽救了生命。」他提到,手術後,非男亦非女的生理特徵,更讓他對於性別二分法產生強力的批判與反思,而這樣的反思,也將透過報導,透過更多的回應與討論,來到大眾面前。

艾略特・佩吉首次以跨性別者的身份受訪,《時代雜誌》 請來跨性別攝影師 Wynne Neilly 為他拍攝專訪影像,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有人說,即便不是此刻,佩吉一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是早晚的事。

性別認同是一個複雜的旅程,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艾略特・佩吉

性別重置手術的污名未解,該怎麼辦?

雜誌發行後,佩吉於個人的推特寫下,「感謝支持我的人們,對於跨性別青年極大的關注。我們所有人都必須保護自己,請加入我的行列,譴責一切型式的反跨性別立法,仇恨以及歧視。」

日前,美國參議院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公開向跨性別美國首位跨性別閣員瑞秋・萊文(Rachel Levine)表示,性別重置手術(gender-affirming surgery)相等於生殖器殘割(genital mutilation),並且認為:「切割生殖器官被認為特別殘酷,因為它幾乎總是針對未成年人,並且侵犯了兒童權利。」

由此可見,至今仍存在許多地方、很多人,對於跨性別手術存有污名,而這些污名,於跨性別者而言,無疑都是成為自己道途中的阻礙。

在台灣,依照內政部於 2008 年的函釋,跨性別者若要做性別變更,必須提出兩位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證明,同時,必須得接受全套性別重置手術(陰莖重置手術除外),也就是女跨男得摘除乳房、子宮、卵巢,男跨女則被要求摘除陰莖及睪丸,才可以變更於身分證上的性別。強制手術政策,無疑還是掉入「性別二元」的框架,忽略更多元性別認同的可能性。

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在去年(2020)國際跨性別者現身日(3/31),便針對「變更性別登記」提出有兩個明確建議:

第一、取消強制手術。

自從兩公約第一次國家報告審查至今已將近八年,明年又要展開第三次國家報告審查,建請政府儘早取消強制手術,避免跨性別者在自我認同與身體完整性(生育功能)之間必須二擇一。

第二,將性別重置手術納入健保給付。

目前性別重置手術被歸類為美容手術,健保不予給付,對跨性別者造成極大經濟負擔,我們認為對跨性別者的法律性別承認不但有助減少其在社會生活中遭遇暴力與歧視,此對於保障跨性別者的健康、教育、就業乃至醫療、警政、司法等公共服務的接近使用,也都是極為重要的。 

去年(2020)11 月 20 日,也就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當天,伴侶盟雖試圖以司法行動挑戰強制手術,企圖扭轉「變更性別登記」制度,然司法端至今仍無積極後續。

同場加映:性別快訊|變更法定性別,還強制需要動性別手術?伴侶盟提違憲訴訟

回歸到認識自己這條路上,性別本是流動的,自我也是流動的,你如何定義真實的自己,應與絕對的生理性別無關。

在 《時代雜誌》專訪的最後,艾略特・佩吉以堅定而溫柔的語調,輕輕地說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人們之所以堅持(關於性別)的這些堅定意念,是因為它讓人感到安全,但是,如果我們能慶祝生而為人,那所有奇妙的複雜性,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

如果我們能慶祝生而為人,那所有奇妙的複雜性,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

艾略特・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