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的傳統理念相信,只要增長授課時間、增加教育強度,原先表現不如預期的學生就能夠有所成長。芬蘭經驗挑戰了這個傳統理念。舉例而言,當學生的數學表現不佳時,傳統教育方式會修改課程大綱,增加更多的授課時間與家庭作業。在大多數的教育體系中,這代表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教學時間。學生上課時數與教師授課時數是兩個重要的國際指標,它們清晰顯示出傳統理念的運作方式,以及各國應對相關問題的應對之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針對七到十四歲學童的授課時間調查,發現授課時間與學習表現之間沒有任何顯著的關連,這點也符合了PISA的調查結果。同時,這些調查結果也彰顯出一個有趣的事實:許多國家能夠取得所有學習領域的優秀表現(包括PISA調查在內),但卻沒有將授課時間視為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這些國家包括芬蘭、韓國與日本。但是,諸如義大利、葡萄牙與希臘等等較為遜色的國家,則經常要求提高學生的授課時間。

 

如果芬蘭教育體系的授課時間已經比其他國家都還要少,那麼學童在課後的活動是什麼?原則上,除非學校另有安排,否則學童們在下午就可以自由返家。政府鼓勵芬蘭學校提供課後活動供年紀較小的學童參與,或者成立教育、休閒社團,讓年長一些的學生參加。學生可以在學習發展過程中,參與各種青年或運動協會。這也是青年社團、協會相當重要的教育功能。在芬蘭十歲至十四歲的學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左右至少參加過一個青年社團,十五歲到十九歲的學生也有半數的比例參加過社團活動。芬蘭認為非政府組織所構成的社群網絡是「第三部門」,不僅為芬蘭年輕人的社會、人格發展貢獻良多,也對教育體系表現有所裨益。

 

芬蘭教育家不相信更多的家庭作業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果,尤其是讓學生反覆於進行沒有任何知識挑戰的作業時,更是如此。但不幸的是家庭作業本身就非常容易帶來這種不良效果。根據芬蘭國家調查報告與國際報告,芬蘭小學與初等中學階段的家庭作業負擔程度最輕。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芬蘭學生一天用在書寫家庭作業的時間很少超過半個小時。這篇報導所言屬實。許多芬蘭學生能在每天放學離開前就完成家庭作業。根據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的資料,芬蘭十五歲的學生不太需要參加補習班或者任何額外課程。就此而論,芬蘭學生可以得到這麼良好的國際成績確實非常獨特。韓國、日本、新加坡或中國上海等行政單位管轄的教育規模與芬蘭相近,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的學習範疇也相當類似,但這些地區的學生必須在放學以後付出好幾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甚至要在週末與假日時參加補習班或者所謂的考前衝刺班。

 


更多教育知識,請看《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