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新任內閣,高達 95% 皆為男性。早在四年前已有過類似爭議,當時蔡英文在臉書發文:「我知道,內閣成員的性別比例,讓大家失望了。」並承諾未來將盡力彌平不足。然而,四年過去後,我們並未等到期望中的結果。

2020 年 5 月 20 日總統就職,行政院新任內閣名單也隨之出爐。新內閣 42 位政務官中,僅有兩位女性,分別是勞動部長許銘春、公平會主委黃美瑛;而根據婦女新知文章表示,政務委員唐鳳曾說他交給行政院的人事資料「性別」欄位填寫「無」,因此不計入。


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意即,新內閣女性比例,僅有 4.76% ,為臺灣始有民選總統後的歷史新低。消息釋出後,引來眾多婦女團體的批評。

然而,當婦女團體和性別學者對這件事表示抗議,有些人說這樣是「單以數字斷章取義」;甚至說「看能力不看性別」本是應該。對此,性別學者陳美華回應:「這句話從來不會對男人說,因為男性被預設為有能力;從而這句話隱涵著女性就是沒能力或能力低男人一等的問題。」

 

其實,早在 2016 年,蔡英文初任總統時,就曾引發類似爭議。當時, 40 名內閣閣員內,僅有 4 名女性,事後蔡英文在 facebook 發文表示:「我知道,內閣成員的性別比例,讓大家失望了。」並承諾未來將盡力彌平不足。


圖片|來源:蔡英文 facebook 截圖

「我充分明白,一位女總統的出現,不必然等同於整個社會女性地位的提升。我特別把這件事寫在這裡,不只是回應,反省,也是對自己的提醒。」——蔡英文

如今,四年過去,在蔡英文續任、內閣重組後,我們並未等到期望中的結果。當新內閣男性比例高達 95% ,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為什麼女性閣員的人數比例這麼重要?背後有什麼樣的性別意義?讓我們從以下觀點來討論。

婦女保障名額,是「平權」還是「特權」?

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形式公約(CEDAW)一般性建議第 23 條〈政治和公共生活〉:「在可能被任命者合乎同樣條件的情況下,優先考慮女性提名人;通過規定,在公共團體中男女成員均不應少於 40% 。」


圖片|來源:CEDAW 資訊網-法條

婦女新知基金會認為,臺灣早在 2007 年就簽署 CEDAW ,並完成國內施行法,更要身體力行。

 

婦女保障名額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與價值,在於讓女性可以不受玻璃天花板或社會結構限制,也有機會出線擔任政治人物。

「專門研究台灣女性參政的學者黃長玲有一篇新研究,主要就是針對台灣的地方選舉做了上述的比較,結果顯示:受保障而當選的女性在各項資歷的指標上,皆不亞於她們擠下的男性候選人,甚至很多時候,這些當選女性的資歷更優於那些落選的男性。」——顏維婷。女性政治人物真的比較差?。菜市場政治學

我們需要看見,婦女保障名額背後所形成的脈絡。它不是特權,而是一條邁向平權的路。如果某天,婦女保障名額不復存在、女性參政不再需要被特別提出來討論,或許就是真正達到性別平權的那一天。

「人們的『選擇』從來都不只是選擇,一個人的選擇裡有哪些選項,往往來自出身環境、內在價值觀還有社會環境的形塑。」
「那些『選擇』不投入政治或是『選擇』不繼續投入職場的女性,可能也是因為他的人生選擇這條路的門檻,比其他人高太多了。」
——周芷萱

女性佔少數,有什麼問題?

女性參政,為什麼重要?

延伸閱讀:2019 女性政治人物金句盤點:只會攻擊性別,不過是害怕女人比你優秀

當一個組織的女性僅佔少數,難以貼切反映男女比 1:1 的真實世界,在討論或制定政策,可能形成只有單一視角的施政方向,進而忽視普羅大眾女性的觀點。

儘管增加內閣裡的女性,無法保證能落實政策的性別平等,但當男女比例愈平均,才愈有機會真正讓女性聲音被聽見。

2020 年,當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女性權益,而大家也認同女性的能力、支持賦權( empower ),為什麼在政治圈等重要場合,仍然看不到更多的女性首長或政治人物?對此,我們想要提出質疑。

我們不只要追求人數,還有真正的性別平權

除了組成人員的性別比例外,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去看,這些男性閣員是否支持性別平權、擁有足夠的性別意識?他們是性平倡議者嗎?未來會不會推動性平相關政策?

要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參看性別比例的「數字」是其中一種衡量指標,但其他向度也值得延伸體察。

當內閣出現首位無性別政務委員唐鳳,讓多元性別在檯面上現身;我們同時期待,女性參政議題能更受重視。

延伸閱讀:唐鳳:我其實沒有變性,一直都是我自己的樣子啊!

我們肯定過去蔡英文政府在性別平權上的努力,包含推動性平教育、通過同志婚姻。這次的質疑與抗議,並非對施政團隊進行全盤否定,反而是希望能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上,與之對話,並喚起大眾對女性參政權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