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些孩子很聰明,不需要你的提醒,他就已經知錯了。這時就別再苛責他,給他一點溫暖和改進的動力吧!

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跟我說:「我女兒昨晚對我大吼!她第一次回嘴大吼!」

我認識這位媽媽和他女兒很久了,女兒品學兼優,功課從來不用擔心,自動自發,還很愛看書,會自己照顧自己洗澡洗碗乖乖準時上床睡覺,談不上非常活潑外向,但也不是那種會回嘴爭鬧不休的孩子,所以媽媽的憂心我可以理解,我也覺得有點詫異。

「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在期末考前,女兒迷上了魔術方塊,班上有位同學很擅長玩魔術方塊,還可以到處比賽,因此班上也跟著流行起來,幾乎人手一個魔術方塊,天天下課都在喀喀喀的玩。

女兒也開始天天下課回家開始「喀喀喀」,寫完功課吃完飯就又開始「喀喀喀」,直到該睡覺的時候還捨不得放下。媽媽本來也不以為意,認為這是一種激盪腦力的玩具,直到期末考前女兒還是遲遲不願放下,媽媽開始唸她,沒想到女兒心不甘情不願,開始「擺臉」。


圖片|來源

媽媽因為擔心女兒荒廢學業,直到考前最後一晚,忍不住跟女兒說:「你也太誇張了,明天都要考試了,今晚不能再玩魔術方塊了!拿過來,考完我再還給你。」女兒負氣交出魔術方塊,碰一聲回到房間倒頭就睡。

媽媽原以為女兒會稍加複習再去睡覺,但是沒有。這和以往女兒那麼精心求學的態度落差太大,媽媽不覺開始擔心考試結果,果然,這次數學發下來,平常都能輕鬆考到 95 分以上的女兒,這次只有 89 分。

女兒回家悶不吭聲,媽媽看到後忍不住一題題看著到底錯在哪裡?發現女兒寫錯的題目,大都是因為粗心,倒不是因為題目太難,媽媽更覺得不解,對著女兒說:「你看看這題,16.2+4.5,這題你不會嗎?」

女兒沒回答。

媽媽對於這種不回話的態度不滿,因此又提高聲量:「我在問你話,這題很難嗎?」

女兒靜默片刻,當媽媽第三次詢問「這題很難嗎?你有檢查嗎?」的時候,女兒突然大吼:「對!!!怎樣!我就是覺得很難!」然後就衝回房間,碰一聲關上了門,在裡面大哭。

媽媽正準備要對著摔門的動作發脾氣的時候,驚覺自己也被女兒的大吼嚇到,一個過去十年都非常貼心溫順的女兒,難道要開始提早青春期的叛逆了嗎?我想和她一起檢討考卷也錯了嗎?

延伸閱讀:教養的秘密:最難教的孩子,其實個性跟你最像

「女兒一定自己也很難過。」我說。

「他自己考前都不複習,一直玩魔術方塊⋯⋯。」媽媽對於魔術方塊仍耿耿於懷。

「但她一定自己很難過,沒考好。」我還是想把焦點放在女兒的情緒上。

「可是她還吼我耶,還給我摔門!她以前都不會這樣⋯⋯。」

「你問他這題難不難,他一定覺得這題不難但我竟然還是寫錯,這真不像我,好難過。」我繼續強調女兒的情緒,「但他實在沒辦法回答,這題很簡單,都是我自己的疏失。」因此他只好尖叫回應。

媽媽靜默,聰明的媽媽通常這時候就會聽出來,自己的焦點是來自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那句問話對女兒來說是很難「照你的意思回答的」。


圖片|來源

孩子在自己知錯的狀況下,最不需要的是再多一個指責他的大人

女兒第一次考得這麼差,從回家就開始悶悶不樂,像是一隻因為出去貪玩而受傷的小動物,他需要的是回家後,讓媽媽呼呼,看看他的傷,替他擦藥包紮,而不是媽媽針對他的貪玩再繼續指責和批評:「是不是跟你講過了!叫你不要貪玩!你知不知道這是你自己造成的結果?」這當然是誇飾法,但憂心的父母很容易不小心「散發出這樣的訊號」。

那難道我們不該和兒女討論他的對錯嗎?

當然要,但要看時機。先處理情緒,再討論事情。先包紮傷口,再教育規矩。若是教育過的規矩,一犯再犯,才需要嚴正處分。尤其對於自主性高,心思細膩且平日總是讓父母很放心的孩子,遇到做錯事情的時候,會更加害怕「讓父母失望」了,而無法坦然面對父母的檢討詢問。同樣的,面對這樣讓人放心且驕傲的孩子,一旦犯錯,通常父母也會感受到很大的失望和焦慮,相對本來就叫人操心的孩子犯錯,父母會更無可容忍。

延伸閱讀:「沒做錯什麼,但總是先說對不起」容易產生罪惡感,可能和童年經驗有關

要孩子學到經驗,就要問他學到什麼,而不是硬灌給他

不要在氣頭上質問他「你知道錯了嗎?你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嗎?」而是在情緒安撫之後,從情緒角度切入,「你看到考卷有什麼感覺?你怎麼都不說話呢?你在想什麼?媽媽想知道。」等他整理好,等他用他僅有的溝通能力去表達,可能一開始他的表達甚至劃錯重點,在你聽起來像是狡辯、不知悔改,例如:「我有檢查啊!我也不知道會考這麼差!我明明都會啊!其他人也考得不好啊⋯⋯。」切記不要馬上反應或斥責,把這些都當作是他的抒發,而不是找藉口。不夠世故的小腦袋瓜,還需要多點時間轉換思考,從自我保護要轉為自我檢討的過程,他需要一個「確定會依然愛他」的父母衷心聆聽。

當孩子的避風港,一個他「願意」來躲躲的地方

身為父母,最難的是改變孩子的意願,當他不想要靠近、不想要坦承、不想和你談心,他就是不想了。很難用利誘或教導的方式,使他敞開,只能用溫柔堅定的態度去塑造一個港灣,讓孩子願意回來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