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父母婚姻中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會是其中的潤滑劑嗎?這次,我們也聊聊老年離婚之後的兩大難題。


圖片|來源

文|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來覺醒做自己

倘若經濟獨立,或是有子女作為後援,長輩也可能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最後一程打算,尤其是現在平均壽命延長,這最後一程,說不定長達二、三十年。

祐子女士是台、日混血兒,她的五官美麗,待人有禮,聲音語調甜美,人緣極佳。

祐子的先生對於她裝扮時髦、交遊廣闊,始終看不慣。朋友打電話和祐子多聊幾句,他就發脾氣,就連出門穿件洋裝,也會被先生酸幾句。

這些情況在先生退休後,變得更加嚴重。

但祐子的先生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對子女很照顧,家裡的經濟情況也很不錯,樣樣都有。

不過在祐子女士高齡百歲的母親過世後,她選擇離婚。

祐子女士的先生和親友都想不到,以為她哪根筋不對,但祐子女士心裡明白:做了一輩子外人眼中的好媳婦、好太太、好母親,她要開始追尋「自我」。她說:「我吃、穿都不靠他,如今母親走了,離婚後的日子,我想要做自己。」

不同於年輕人常常衝動分手,上了年紀的離婚者,累積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看過婚姻的很多層面,也往往已經在傳統對婚姻的期望和自己對生活的想法間,矛盾、掙扎了很多年,當他們最後真正醒悟到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時,就會勇於說再見。

維繫婚姻的子女,成就離婚的觸媒

很多人都聽過,子女是父母婚姻的潤滑劑,但這句話,在老年期或許不適用。

對已經成年的子女來說,不但比較不會受到父母離婚的打擊,由於自己也經歷過人生的歷程,對婚姻的苦、樂有所感受,所以,有時候反倒會成為父母離婚的「觸媒或是助力」。

又或是長年以來,子女也已將父母的相處狀況看在眼裡,尤其是家暴、外遇、酗酒等問題。許多子女實在看不下去了,或等到適當時機,他們甚至還會向父母保證,自己會給予金錢等支援,力勸父母分手。子女的出發點大多是希望能保障父母的人身安全,減少父母之間的衝突,或是讓父母快樂一點。

老年離婚之後的兩大難題

但是,老年離婚真的只有美好嗎?比起台灣,老年人口更多的日本,已經開始敲響警鐘。

他們發現,老年離婚,恐怕會導致夫妻「同歸於盡」的結果,於是提醒想離婚的長輩,應該拿起算盤精算一下,簽字之前,再想一想。這就是第一個難題:經濟上的現實。

主要是因為離婚後的風險太大,尤其是對女性而言,七、八十歲以上的女士,是戰後嬰兒潮的世代,那個年代風氣使然,女性結婚之後,多數是擔任家庭主婦的角色,並未有工作帶來的收入。

倘若未掌握經濟大權,名下沒有資產,離婚時又未爭取到贍養費,經濟上的壓力會很大。而若形成離婚後貧窮的現象,日本人認為離婚也是成為「下流老人」的因素之一。

倘若都仰賴子女資助,又可能影響親子關係,產生新的人際壓力。

第二個難題是照護議題。上了年紀之後,就算目前還健康、硬朗,也很難保證日後不會罹病,需要人家照顧。

離婚之後,夫妻關係不再,但是對子女而言,雙方都還是自己的父母。倘若分開兩處居住,卻又都需要照顧時,子女需負擔的心力與金錢,都會是倍數以上。

這兩個現實的難題擺在面前,會出現一些特殊現象,例如離婚之後,雙方還同住在一起,或者是離婚多年後,因為子女的請託,答應照顧罹病的前夫或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