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情感教育成熟的父母,面對孩子出櫃,凡事都還是第一次。於是,在知道孩子是同志以後,身為父母可以怎麼做?


圖片|來源

當父母和老師們體認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裡預備了孩子可能是同志的狀況,有些人仍然會擔憂,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耐承接住孩子。

其實,性別氣質或是性傾向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察覺。大女兒可以很直接地從男同學喜好的事物,在互動裡察覺出對方的特質和性傾向,太座也會從別人對她的反應來得知,對方偏好的性別,就連一直不想接受我的性傾向的老媽,也還是會在童年時,買遙控汽車給我、買蕾絲洋裝給姐姐。即使不是每個同志朋友都會在外表上讓人能夠一眼辨識,但只要敞開胸懷去交流,不只是用實體的眼睛、而是用心去看和體會,一定可以感受到對方在氣質上的特別之處,更何況是從小到大就生活在一起、捧在手心呵護的孩子呢?

當父母和老師們意識到孩子是同志之後,請對孩子一樣地支持、陪伴和傾聽,並不需要過度反應,讓孩子過於強烈地感受到差異性。有些父母心裡還是不能接受,一方面是擔憂孩子和一般人不同而被歧視,另一方面是因為很難放掉社會中對於性別的特定框架。

如果是第一種,以我自己為例,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支持,有家做為溫暖港灣和後盾,社會氛圍其實會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爸媽本人,都願意拓展自己同理的範疇,而更具備包容性的。反過來說,如果最應當愛自己的孩子的爸媽,都不願意帶頭支持,那我們才真的會把孩子推向歧視與霸凌的牢籠裡。

第二種,是許多人已經接受了傳統對男性和女性的框架,並且用這個框框來檢視每個人,漏掉許多可以讓彼此建立真正關係的細節,例如:男生不能情感細膩、樂於包容,女生不能做事果決、忠於自己⋯⋯等等。

相對的,用框架去限制他人的人,其實也用了相同的框架限制住自己。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來呈現,其實是釋放自己、讓自己恢復彈性和豐富的契機。所以,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讓他們自然地展現出各種特質,讓孩子理解、但不是要求孩子符合社會大眾對特定性別的期待,鼓勵他們活出自己,而非特意鼓勵、排斥,或規勸孩子符合刻板印象,包含科目和運動的喜好、系所和職業的選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