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幸福仕事,讓我們從工作延伸到女性在職場遇到的切實焦慮:女性生子組成家庭後,該如何重返職場?

今年即將 30 歲的友人C,剛辭掉紐約工作,與丈夫一起回台灣。此前,她的人生路徑幾乎是所有父母心中理想女兒該有的樣子:第一志願的學歷,順利申請美國名校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一間名氣響亮的公司工作,在那裡遇見同樣優秀的老公。

幾年後,丈夫決定回台接手家裡事業,她也一起回台灣,並且計畫在 30 歲那年,人們說體力還行的時候生孩子。

大學時候她常笑著跟我說,再怎樣她都要生一打孩子,她有一幅理想家庭圖景,工作、結婚、生子,一座漂亮的花園,組成一支籃球隊的孩子們。一直以來,她的人生也篤定穩步朝理想願景走去,沒有太多疑懼或焦慮,確實拿到了漂亮的學歷、工作,以及婚姻。

推薦閱讀:【性別直播】海苔熊X心理師:母愛內建、兼顧一切,女人為什麼這麼累?

她回台三個月以後,我們相約吃飯,她臉上出現少有的迷惘神情。

「我突然不確定是不是要這麼快生孩子。」C 告訴我,「回到台灣,我突然感覺到一件事,一旦生了孩子要回到職場,重新找到一份和生孩子之前一樣好的、備受重用的工作,好像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C 的告白讓我非常訝異,在所有朋友裡最堅定要生孩子的人,也感受到了現實情況上的阻力,並且令簡直女超人的她感到困難與猶豫。

事實上,C 感受到的是很切實的現實狀態與問題,這也不只是一份焦慮而已。


圖片|來源

台灣社會既要女性生孩子,又不給女性時間生孩子

據行政院性平處 2017 最新資料顯示,25 歲至 29 歲的台灣女性勞參率最高達 9 成,但女性 30 歲後勞參率明顯下滑,約較男性少 14 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也出人意料的是,台灣常自詡為亞洲性別最性別平等的國家,可是據行政院主計處與 ILO 的調查,我國勞參率在 30 歲後即漸次減少,與新加坡相近,日韓女性 35-44 歲勞參率逐漸回升,曲線呈 M 型,顯示女性有二度就業的傾象。而美國女性在 30 歲之後,勞動參與率則維持在 80%-70%之間,在 60 歲之後,勞動參與率才會低於 60%。

台灣真的已經性別平等了嗎?或許外顯的言語歧視或揶揄並不如東亞其他國家明顯,但職場上其實仍有結構性婚生歧視與性別排除。例如,對於暫時離開職場生養子女的女性或男性,從國家制度到民間企業對於勞工的婚生計畫,抱持的態度就很不友善。

在台灣,勞基法的產假僅有八週(分娩前後,含例假日);而且還有附帶條件,只有受僱六個月以上者才享有 100%;未滿六個月者僅能使用 50%。也就是如果在懷胎四個月以後到職新公司,在整個孕期,包括生產後的產後恢復,只有四週的時間。

至於六個月的產後育嬰假,目前的受益族群只有約 18.7%,主要受益族群為公家單位,其中 6.7%為男性、12%為女性,職場上請育嬰假的情況其實不多。請育嬰假的困境包括:工作崗位可能不保、投保薪資普遍低於實領薪資(甚至某些小公司沒有勞健保)、約聘人員容易被直接解聘、換工作後需滿一年才能請育嬰假。

推薦閱讀:從女性職場地位,看日本距離性別平權的路有多遠

國家既要女性生孩子,又不給女性時間生孩子。女體不是機器,生兒育女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我們幾乎忘了,生孩子至今對孕婦而言,仍有死亡的風險。而孩子生下來並不是一秒馬上站起來自己走路找東西吃,人類的嬰兒完全無法靠自己存活,需要全時間照顧,這份照顧責任又落在誰身上?

當退出職場成為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根據行政院 2016 年的統計,有配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照顧子女、老人、其他家人、做家事)將近四小時,其丈夫僅 1.13 小時。

在台灣普遍低薪的環境中,對於年輕女性來說,情況更為嚴峻。物價逐漸攀高,想要委外托育,在三足歲之前,委外托育的平均費用是 16,007 元;子女在 3 至 6 足歲前之平均每月費用則低標為 8,719 元。這段期間,育兒每月逼近兩萬三的支出,在平均薪資大約四萬的台灣,生兒育女不僅在財務上,成為生育主力的年輕人不可承受之重,在勞力和時間負擔上,也同樣令人難以承擔。

家庭收入最好雙薪,生兒育女之後,女性不僅要快速復返職場的工作崗位,八小時的職場工作下班之後,還有四小時的照顧與家務勞動等著你,每天平均工作 12 小時,台灣女性面臨嚴重過勞的處境。

可是,誰有辦法長時間維持 12 小時的工作狀態?

於是結婚生子之後,許多被期待擔負家務勞動的台灣女性,必須做出看似「自主」的抉擇:退出職場。事實上,這卻是源自嚴重性別不平等的現況,上至國家,下至企業以及家庭單位,將生育與照顧成本都壓在女性身上,期待透過女性的自主「超時工作」,或是職場家庭二擇一來解決,女性處境長期被結構性忽略。

推薦閱讀:【女人幸福仕事】2018 調查報告:台灣女權過盛?三分之一女性在職場受差別對待

在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援下,單親母親的壓力更大。在女人迷的幸福仕事調查中,單親媽媽是最重視「經濟收入」的族群(95%),。並且單親母親也普遍反應工時過長的問題,過半數皆認為充足休息時間 (54%),是幸福工作的必要條件。

寫到這裡,我想起在台灣唸書的日本友人離開台灣前夕,告訴我的一些話。「台灣真的很好,如果可以,真希望整個世界都是台灣。」「可是,台灣的低薪問題太對不起年輕人了。在這裡,我實在不曉得該怎麼生活下去。」

將生育率歸因給年輕女性不生孩子的「個人選擇」,完全忽視青年低薪問題、忽視女性生育的各種成本,則根本上難有解套可能。已經 2018 年了,持續讓女性退出職場、或持續讓女性過勞,都不該是國家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