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進入校園你怎麼看?正反方各持族群,想讓看看社會大眾知道誰的需求更強同時,我們想深入探討「反對性教育」背後的家長恐懼。

上週老師們連署挺同志婚姻舉牌支持,引起許多關注,在「性教育是否應該進入校園」的辯論中,老師的支持對教育界推動性別議題特別重要。在婚姻平權的運動裡,以身份作為代言、支持或反對婚姻平權是為了「集體認同」,創造社會上正方或反方的能見度。而近日搶救台灣希望聯盟回應老師集體連署,號招孩子舉牌,反對性教育。

他們問:「挺同派教師敲鑼打鼓喊挺同志教育,要不要也聽聽我們小朋友的心聲?」孩子舉起牌:「老師幹嘛露奶奶」、「為什麼老師要教我們摸鷄鷄才舒服」、「我不想看色情片不行嗎」、「老師想強迫我接受同志教育」。


(圖片來源:搶救台灣希望聯盟

家長急著替孩子發聲,深怕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擔心自己的威權受到挑戰。

你這些孩子們拿著看板,字跡朗朗道出人們面對性議題的恐懼與羞恥。拒絕承認色情的存在、於是孩子對自己的情慾感覺罪惡;對女性器官鄙夷,所以女孩的身體在成長路上一路被賤斥;要孩子歧視同志,於是孩子最後在深櫃無力求援啞然失聲。

反性教育一方,擔心孩子遭受「性污染」,於是親手建造一個屏風,隔離所有與身體/性別有關的知識。此時他們諄諄教誨著孩子逃避性教育,無疑是讓人不要正視本能情慾與自我認同。接下來,我們想討論為何孩子必須接受性教育、甚至是參與性別討論?

性教育在台灣:死去孩子們鋪出的路

言論自由存在於公民社會,雖然孩子們還尚未具備成熟的思考能力,不表示孩子必須被剝奪思考權。所以在性教育的討論中,最重要的是不灌輸孩子單一價值,給予其思考彈性以及「更多選擇權」,讓孩子對所有性別現況具備提出質疑的能力。

在開始討論性別多元價值之前,讓我們先了解台灣推進性別教育進入校園的歷程。1997 年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委員會,2004 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實踐,也就是說,在 2014 年,台灣教育並無落實任何性別友善知識,所以許多人成長中的性教育,就是「貞潔性教育課程」,以墮胎紀錄片恐嚇學童,同志更是校園中被隱形的族群。《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實踐旨為保護校園中的性別弱勢,其一是女性,其二是性別少數。也是我們所知的 LGBT 族群,又多以同志身份受到霸凌。在 2012 年友善台灣聯盟發起問卷,近三千性少數填答者,高達六成填答者曾在校園遭受肢體暴力,九成遭受言語霸凌。

2000 年死去的葉永鋕,2010 年殉情的屏東女同志伴侶,2011 年留下遺書「這就是人性」後跳樓的楊承允,都只是這廣大族群裡少數被看見的悲痛。性教育在台灣之所以重要,是為了伸出一雙手,給那些以為被遺棄的孩子。告訴台灣未來的孩子:你不是異類,你該認同你的性別、性取向,沒有人有權因為你的認同政治傷害你。

延伸閱讀:你該重修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要再有下一個彭婉如與葉永鋕

同志性教育:從「認同」知道自己是誰

同志教育之所有重要,是為了讓同志族群不再是社會異類。1979 Cass [註1] 提出人際一致理論,以六階段說明同志的認同過程,一般我們活在「異性戀預設」的社會中,必然會從懷疑自己是誰到認同容忍、最後幸運地人來到認同驕傲,也可能因為極端的生活經驗造成與異性戀社會的對立,把公共生活與私密經驗分野處理,造成同志精神的壓迫。

所以我們為了逃離這種預設值,必須讓孩子在教育系統裡有知識脈絡地探測自己的生命。以現有性教育來說只注重「衛教教育」,明確以異性戀架構定義了正確與不正確。背後意識形態是「正常的性」以生殖為目的、以男性為主體、女性為服從和生育角色。規範性別義務同時規訓「單一婚家價值」的不可逾越。教育體系灌輸單一的異性戀思考價值,表現這是唯一「正常的認同」,衍生的同性戀恐懼就更無所不在了。

對於教育的想像練習,我們可以第一步該認識性別光譜,理解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生理性別、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的不同面向交織出自己的模樣。再者讓孩子透過公民課綱的議題討論,與不同性別認同與身份的人互動,透過實踐看見無論同志或異性戀,都不是單一的同質群體,每個人都是異質多樣地活在世界上。

國家棟樑不能自慰?自慰、情慾與月經

再來,我們可以從家長「恐情慾」去思考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家長阻止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是擔心孩子擁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過度膨漲的家長權威,讓孩子在服從權威與孝順精神的威嚇裡失去自由意志。

前陣子教育部提出自慰教育引起大幅家長反彈,但教育部原意為「因家長及教師曾提問如何教導孩子認識自慰,也有學生問及何謂自慰,因此才在教師手冊編列自慰的 Q&A 教材。」面對這樣的議題,我們要溝通的對象不僅是孩子,也必須將家長一並邀請進入性教育知識的討論中。

一般家長可能沒有對自慰的基礎認知。《西爾斯育兒健康百科》提出 7 歲以下的兒童 10% 都有過自慰行為,隨著年齡增長比例升高。13 歲以下自慰過的兒童高達 80% 。而所謂的自慰,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他們會透過觸碰自己的身體建立與世界的關係,這是孩童的精神性發育,若是在孩童觸碰身體的過程喝斥,可能讓孩童認知自己的身體是不潔的。(推薦閱讀:楊雅晴 TED 演講全文:「親愛的女生,你們要拿回自己的身體、情慾、權利」

成長至青春期,孩子會建立更成熟的自慰形式,此時的自慰便連結了「對性的渴望」意識。此時,少男少女需要的是「健全衛生的自慰知識」,並起給予其適度與節制的建議。讓自慰編入教材的深度可以拿捏,但最重要的是還給情慾一個理直氣壯的生存空間,從誠實看待自己的身體,建立起未來與他人健康的親密關係。

在衛教教學裡,男孩與女孩教育經常是分開的,男孩認識精子與自慰,女孩認識月經和衛生棉,這也造成女性對自慰恐懼、男性對月經充滿好奇,我們應該開放對經血的討論,讓女孩從經血污名的羞恥解放。邀請所有性別都能認識「自慰」、「情慾」的精神與生理意義,使每個孩子都有權為自己的身體當責與做出選擇。

同場加映:【周芷萱專文】為什麼女人的性珍貴,男人的性浮濫?

為什麼家長恐懼多元光譜?

在反性教育一方的論述裡,無論狹持的是孩子、教師、或父母身份,最終他們害怕的是性教育進入校園造成「性解放」。以「性別光譜誘導性傾向」、「多元性慾教育污染校園」、「國家棟樑每天自慰像什麼話」、「我們拒絕同性戀養成教育」為由拒絕,以此得知大眾對性別光譜與性教育的誤解。

第一個可以發現的是,大眾低估了孩子思考的能力,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填鴨式教育下長大的成人,所以避免獨立思考、避免填出課本以外的正確答案。

為什麼家長害怕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脈絡?當孩子擁有自己的思想,便是脫離父母羽翼的階段,孩子對自己性別認同或情慾自主也是在生命連結裡與父母斷裂的選擇。除了逾越親權使父母感到不安,另一背景可能是孩子的「差異」威脅家父長制度,譬如正視同性戀與情慾價值,都是對父權的挑釁。愉悅男性主體權力對父權體制是「非自然現象」,對恐同與恐慾望的偏見是男尊女卑的內建,動搖以男性性別優勢為主的社會秩序或倫理規範。

對父母來說,他們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對自己的親權認同,弱勢孩子在生理性別或性取性切割異性戀價值給的原生意義,父母的關係與孩子會變得十分緊張。再來,家父長制之所以害怕情慾,是因為情慾象徵著權力,擁有對自身的主宰與愉悅表示不再被父權規訓。

用這樣的背景來看部分家長對性解放的扭曲,自然能同理他們的恐慌。因為他們認識的親密關係與性別認同一直都是家父長制下的規格化產物,所以當世界出現了「其他答案」,對自身的存在便會產生質疑。

推薦閱讀:性別二元以外的真實世界:懷抱差異讓世界更美

每個憤怒的家長,都曾是受傷的小孩

說到這裡,我們不免為所有受過傷的家長心疼,他們都曾是「為子女好」教育下的犧牲者。以為孩子做出正確人生選擇為樂的人,鮮少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台灣性教育的革命,不單是針對小孩,更該撫平這一群家長的傷痕。孩子與父母間的緊繃關係也體現在一但孩子成熟、擁有自己的思想便象徵不再需要父母。所以我們應該重建的是台灣家庭家長與小孩間的關係,改變給標準答案一對一關係,讓雙方在親職的課題裡共同成長。

未來的性教育,也該有給家長的版本,讓曾遭受性別壓迫卻不自知的人,能原諒社會的改變、也原諒自己的不安。

那些拿著反性教育看板的孩子是無辜的,而為孩子未來戰鬥的家長也是。給所有家長參考,如何與現在的台灣性別社會對話?讓我們不再把小孩看作從前的自己開始,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夠能力適應變化,也必需努力培養一個更適合孩子差異生長的友善社會。

而身為正方,我們也不該輕易綁架一種身份,為「同性婚姻」或「性教育」做代言、深化單一意識形態,給予孩子更多討論的空間,甚至是與孩子一起看向正方反方的觀點、從中理解自己的小孩,這也是正方家長們重要的一課。

[註1]Cass (1979, 1983/1984, 1984)- Stage 1 Identity confusion, Stage 2 Identity comparison, Stage 3 Identity Tolerance, Stage 4 Identity Acceptance, Stage 5 Identity Pride, Stage 6 Identity Syn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