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高 EQ,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許多研究都指出,孩子有個好情緒,除了對挫折忍受度較高外,社交能力、學業表現也會比較傑出。只是,在教導孩子們好情緒的同時,家長們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呢?雖然家長們知道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但自己常常做不到,打造幸福家庭的推手許皓宜說:「家長們千萬不要叫自己不要生氣,因為生氣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一旦了解就能抽離情緒,才能理性的教養小孩,小孩的情緒發展自然就會好!」

 

第一步:家長們千萬不要叫自己不要生氣

 

因為少子化關係,現今家長多將孩子捧在手中視如珍寶,對待小孩的教養方式多半都「太小心」,家長們反而將自己的情緒反應隱藏起來,告訴自己對小孩發脾氣是「錯」的,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小孩也是「錯」的,應該施以「愛」的教育對小孩才是好的管教!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通常告訴自己不要生氣,通常才是會那群一直生氣的人!」

比如很常見的例子是,在菜市場上小孩哭鬧爸媽不買玩具時,剛開始父母好言好語的對小孩,之後突然就失控大罵,接著覺得丟臉就逃回家。許皓宜說,這種父母就是典型的「太小心」,總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隱藏起來,認為對待小孩就是要用愛的教育,但這類父母卻總是那群最容易失控的人。

「工作會有情緒、有挫折,教小孩當然也會有情緒、有挫折!」許皓宜笑說,不管面對任何事物,人總是都有情緒,會有喜怒哀樂,如果刻意隱藏自己某部份的情緒,潛意識反而會刻意增強隱藏的情緒,一旦遇到刺激,就會容易無法控制,甚至情緒突然暴發,所以許皓宜告訴各位家長,教出小孩好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千萬不要叫自己不要生氣!」

 

第二步:生氣反而是面對自己的機會

 

父母管教小孩難免會情緒失控,但失控不見得不好喔!許皓宜說:「生氣是好事,反而是給自己面對情緒的機會!」因為失控一次,就能誠實面對自己非理性的信念,一旦了解引發情緒的事件或刺激情境,當下次再接收到同樣刺激時,就能事先預防,甚至學習控制!

「生氣本身不是情緒,是包裝後的情緒。」許皓宜舉例,自己的女兒吃一頓飯需要花兩個半小時,平常工作壓力大,實在沒有太多時間陪她玩,常常忍不住就罵出來,但當自己忍不住罵出來時,就代表其實在女兒教養的背後,存在很多看不到的挫折、失望與情緒。所以,生氣是好事,反而藉由生氣,可以誠實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沒有意會到的挫折與失望。

 

 

第三步:「正向隔離」找出安撫挫折的人事物

 

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後,接下來就是要「找出安撫情緒的人事物」。許皓宜說,心理學上,碰到很盧的小孩會利用「暫時隔離法」的方式處理,暫時隔離法並非是處罰小孩,一方面是讓小孩先冷靜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生氣的父母暫時平復情緒,避免之後情緒反應產生的不理智行為。

同樣的,暫時隔離法也可以運用在父母的情緒上,許皓宜稱之為:「正向隔離」,就是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人事物。比如以「人」來談,當小孩子在盧到媽媽受不了時,這時爸爸應該站出來,帶離媽媽情緒刺激的地點及情境:「沒關係啦!小孩子自己會懂得啦!走,我帶妳去散個步或看電影!」而不是告訴另一半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小孩好,否則當事人會很挫折。

所以,這邊就帶出其實教養小孩時,另一半的態度真的很重要。許皓宜透露,門診很常聽到只有爸爸或媽媽一人獨自教養小孩,其實正確的方式應是夫妻要溝通好,當情緒失控時,另一半應扮演正向隔離的角色,分擔另一半的壓力。

若以事物的角度來談,許皓宜解釋,當人在生氣時,多半是利用大量的視覺和聽覺兩個感官來反應情緒,這時就可以利用「嗅覺」或「意境式」的感官,平衡大腦的情緒。許皓宜舉例,小孩通常會有一種獨特的奶香味,聞起來讓人覺得很幸福。所以當自己情緒到零界點,準備要爆發時,就將感官轉移到小孩奶香味的嗅覺,讓自己感覺到小孩幸福味道的一面,這時就能夠抽離生氣的情緒。

所以,教養小孩好情緒,首先父母要先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失控的原因,才能進而學習控制,許皓宜透露:「學習把情緒抽離,懂得掌握自己的情緒,以理性的態度教養小孩,才能教出高EQ的小孩!」

 

 

 

讓自己和孩子都自由

〉〉淡定的教養,一流的孩子:心靈成長比學前教育更重要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親密」並不可怕

〉〉完美媽媽並不存在

 

 

本文章轉錄自  uho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