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裡,是否也有些未解開的結困擾著你?親愛的你可以勇敢一點,讓我們一起把心裡的結解開!

大學時的好朋友 F 在選課前幾天跟我說:『欸!有堂課很好修耶,你要不要考慮修一下。』

我喝了一大口早餐店的大冰奶,然後說:「甚麼課?」

『親職教育阿!』

「親職教育?那是甚麼東西啊?怎麼聽起來就很不有趣。」我揮揮手,試圖拒絕他的強迫推銷。

『不會啦!就是教你如何當個好爸媽的課阿!』F 燦爛的笑。『尤其是你,感覺更應該修一下。』再搭配一個賊賊的笑。

是的,「親職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就是協助父母等照顧者善盡照顧子女的教育過程。當老師在課堂中舉一些爸媽常犯的小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例子時,我和 S 總是點頭如搗蒜,無法再同意老師更多。過程充滿歡樂,我們總是笑說:「真該讓爸媽來上這堂課!」,但是在心裡深處,好像有甚麼被隱隱牽動著的感覺。史密斯任務中有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在結束的時候,會想到開始。」學期結束,我回到這堂課剛開始時,老師拋下的問題:

「撇除一些極端的特例,你認為天下有沒有不是的父母?」

不撒嬌的女兒

爸爸對我來說,是除了阿嬤之外另一個很全能的存在。我們家很特別的地方是你看不到父權的存在,但是在情感層面上,卻都是無條件服從爸爸。一直以來(或是說從我有印象以來),我跟爸爸比起父女,更像父子、朋友般存在:會開玩笑,有時候很剛毅,並且充滿理性。爸爸很風趣,卻因為隔代教養的關係沿襲了日治時代男子的拘謹、不輕易表達情感。或多或少受到爸爸影響,我是個不會撒嬌的女兒。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長越大離家越遠,十首催淚的想家歌單


(圖片來源:來源

最喜歡的時光是和爸爸牽著手吃消夜的時候,因為那是屬於我和爸爸的獨處時光。以前是因為爸爸的手太大,而我們都會流手汗所以改成牽小指。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牽著爸爸的小指,因為粗糙的觸感是安全感、因為這是專屬我獨特表達愛的方式。

相較於對妹妹的愛,爸爸對我的愛很隱晦,相處模式也差很多,讓我總是急於表現以期獲得更多關注和愛。有時,甚至還帶了點賭氣的想著:「你不跟我好,我也不要跟你好!」偷偷的,不知道甚麼時候就開始在心裡打了一個又一個的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某次我們去買鹹酥雞的路上,爸爸突然說:

「孩子,高 IQ 讓你走的快,可是高 EQ 才能帶你走的遠。」

一種複雜的情緒蔓延:剛開始是生氣,氣爸爸的不懂我;接著是恐慌,因為當個優秀的乖女兒、不讓他們失望一直是我表達愛的另一種方式,突然被駁回就好像掏空了我所有的資產一樣讓人害怕。最後是疑惑,所以一直以來將我們的關係怪罪在爸爸身上錯了嗎?一切都沒有解答,我的自尊和驕傲不允許我犯錯所以我選擇充耳不聞,我還是在矛盾的感情泥沼裡載浮載沉。

直到上了親職教育,我找到自己的盲點:「一直以來,我都太專注於以『我』為出發點思考。卻忘記,感情是種雙向的交流,在我覺得爸爸不懂我的同時,我真的懂爸爸嗎?」

學習的路上,我們一樣跌跌撞撞

親職教育以 Thomas Gordon 的理論:「做為父母的雖然創造了生命,但現在該讓孩子擁有它,讓他自己決定如何渡過你們賦與他的生命。」做為出發點。因為永遠沒有理想的孩子,所以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輔助者而不是操控者。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的生命歷練,但是不要因為害怕他跌倒就不讓他去試。把疑慮放在心底,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給予「反正你一定會失敗」這種負向期待,因為久而久之,這樣子的想法會內化成孩子的人格。

爸媽的情緒很重要,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所以要以穩定的情緒與孩子理性溝通;「表達」分成四個層次,由疏到親分別是:觀察、思想、情感和需求,當我們向家人或朋友表達需求的時候,應該要記得這四個層次的表達:從事實根據出發,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禮)。

反映式傾聽是互相了解的開始,學習以同理心感受對方的感受;最後是要懂得放手,讓孩子飛、也讓自己飛。

學習勇敢:你學著長大,爸媽學著放手 一生該為自己出走一次!

但在過程中,觸動我的卻是爸媽的想法。因為不只是告訴我們「如何當個好爸媽」,也是在訴說爸媽是「用甚麼心情去當爸媽」。

我仍然必須誠實的說,這堂課有一半的時間我都覺得過於理所當然,爸媽本來就應該這樣教小孩啊!可是轉念一想,我們父母處在一個衝突的世代:他們的父母是權威式教育,可是輪到他們當父母時,全世界又在提倡開明、民主的教育方式。他們就像夾心餅乾一樣,無所適從。想和孩子當朋友,可是遇到衝突的時候,內心潛在的那個權威的父母又會不自覺地跑出來:「我們以前都不敢怎樣怎樣,你們現在為什麼都怎樣怎樣」。這樣子的父母,就會變成現在我們口中食古不化的「邪惡大人」。言語溝通都這樣了,情感表達更不用說,一定更糟,尤其是爸爸。

其實在每個說出口的話背後,都還有另一句沒有說出口的愛:「為什麼要去反課綱?小孩子乖乖讀書就好。」的背後其實還藏了一句:「親愛的孩子,我捨不得看到你在那裏靜坐抗議、我不希望你被其他大人貼上標籤。最重要的是,因為我愛你,所以不希望看到你受傷。」東方人總是含蓄,我們不習慣將真正的感受向另外一個人傾訴。沒有人告訴他們要把話講完,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曾把話說完。突然,好多畫面浮在我的腦海,那些爸爸欲言又止的畫面、那些爸爸眼神中閃爍著其他訊息的畫面。

漸漸的,我好像可以理解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有多困難。我是第一次當女兒,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家裡的第一個小孩大概就像是實驗室的白老鼠吧!從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他們也不斷嘗試新的模式、不斷修正。第二、第三個孩子很幸運,不需要面對這多的衝突,因為哥哥姐姐擋在前面先替你們革命過了。每次革命總想著是在為妹妹鋪路,心裡就會多一點力量。


(圖片來源:來源

「做父母」是天賦本能和後天學習下的成果,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當爸媽,當然也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個好兒女。我們都在學習,學習了解自己、學習了解對方。爸爸的成長故事很辛苦,所以有了自己的家後總是希望給我們更多更多。他不說,不代表我們不需要知道;我對爸爸的愛也很多很多,但是我不說,他一定也不知道。因為理解,所以包容。之後,我努力地找到心裡面的結,然後慢慢打開它們。

雖然還沒完全解開,但是我會進步的,就像我知道爸爸也會一樣。

開口說愛:最簡單也最困難的告白

感情像水一樣,是雙向的流動。直到22歲這年,我才真正開始學習「當女兒」。我開始跟爸爸說愛,雖然是用 line 的語音訊息功能,但我已經跨出我那一步,那你呢?今年父親節,雖然是颱風天,也不可以偷懶喔!跟爸爸說聲:「把拔,我愛你!」吧!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