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學會勇敢說不了嗎?在成長路上,沒有人教會我們好好地拒絕他人,也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承受他人的拒絕,親愛的,無論是拒絕或被拒,都不該是難以啟齒、或是打擊信心的事,願我們都明白自己所求、所愛,並懂得尊重他人的喜歡與不喜歡。

no means no 不就只代表不。

Yes means yes. 好就只代表好。

這兩句話,是近幾年性別平等圈子時常被提及的標語。但在那之前,這兩句話早已在六零、七零年代的女性主義運動 Empowerment Self-Defense(自我保護賦權運動)中被大力提及,不論是什麼性別、年齡,不就只代表不,好就只代表好,旨在去除各種不尊重意願的暴力事件。

但,過了自我保護婦權運動開端近 60 年的當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面對性暴力的一方難以說出不、難以表達拒絕意念;另一邊也可以看到,施行性暴力的一方拒絕接受、聽懂對方明確表示出來的拒絕,或是,在對方拒絕時持續踐踏對方劃下的底線。

不只是在性領域,在其他領域中,人們難以拒絕或、不接受拒絕的情況依然常見,究竟有什麼根本原因,使拒絕一事產生極端差異?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被拒絕為何難受?因為把拒絕當作「不在乎」

童年教養方式,決定了人們拒絕與被拒絕的能力

孩提時期,父母的管教決定了孩子拒絕與被拒絕的能力。當父母無力在其他領域,包括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妥善地拒絕或接受拒絕,同樣也無法讓孩子學習到妥善拒絕與被拒絕的。

拒絕能力為何重要?它涉及到在溝通中的覺察能力、同理能力以及尊重能力,從社會大眾對溝通的普遍意願可以知道,這幾個能力是人們所缺乏的。因此,當孩子輕易地承襲了父母無法處理拒絕的模式,成年後帶著這樣的模式再次進入社會中,使得各式暴力、不尊重他人意願的事件層出不窮。

如果父母在孩子乞求時讓步,那麼就無法教會孩子如何接受、或給出一個真正的拒絕;此外,父母常會在孩子哭泣、憤怒、耍賴後,為了快速解決孩子情緒,決定滿足稍早拒絕孩子的需求,這樣的父母,容易教會了孩子透過各種招數,達到自己需求的滿足。

仔細想想,這樣的行為像不像「當一個人面對他人拒絕性邀約時,便使出的各種死纏爛打的招數所求呢?」

同時,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考驗了父母是否有能力接受孩子的拒絕。當父母拒絕孩子請求時,是否能更有耐心地,聆聽孩子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強硬地忽略孩子的拒絕,進而強迫孩子聽從。

前例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各種死纏爛打達到自己目的」,後例教會孩子「如何強硬地忽略對方拒絕,以達到自己目的」,兩者管教出來的孩子,皆是難以尊重他人意願的。

孩子通過親子互動的體驗,來學習如何面對拒絕,因此可以說:一個擁有面對拒絕能力的父母,往往也可以管教出可以自如面對拒絕的孩子。

你可能會認為,筆者寫得很理想化,照顧孩子的生活已經很難了,對待孩子還要考慮那麼多,是不可能的。

然而,筆者並非「要求」每個父母都做到「自己能夠面對拒絕」以及「教會孩子面對拒絕」,而是期望父母可以更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身教會如何影響孩子的未來,並為這個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圖片|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你是「難以拒絕別人」的人嗎?適度拒絕,是在為你重視的事情保留能量

當我們渴望他人接受拒絕,自身也需培養接受拒絕的能力

我們都需要堅定拒絕別人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也牽涉「接受他人說不」的能力。

這樣的能力,使我們更加可以了解自己(意願、界限、慾望)。如果我們面對不了拒絕,我們就無法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它決定了自己是誰,是一股非常積極的力量,它強化了我們的自我認知,它防止我們被他人操縱,它清楚地告訴了其他人自己是誰、自己期望怎麼被對待。

在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介紹書籍〈道德浪女〉中有著對於拒絕的實用指南(開放式關係有更多機會遇到需要拒絕他人的狀況):「他們信任你有說『不』的能力,只要你沒興趣,你就會說不。

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是你自己的責任,不是除你之外任何人的責任;別人既沒辦法也不應該去猜你的心。所以,你得學習說不,學習輕鬆自在地說不。

大多數人都不善拒絕:很多男人被教導,他們應該永遠對性很飢渴,所以如果有人對他有興趣,即使他還沒準備好或者不感興趣,他也會覺得,如果拒絕了,好像就不夠男人,或者自己很不應該。

自在說『不』的秘訣在於:你拒絕時要說清楚,那是因為你自己的因素,不是因為對方的因素。所以不要說:『跟你?你瘋啦?』你可以說:『不要,謝謝。你人滿好,不過我覺得我們並沒有很心意相通。』或者『不要,謝謝。我現在並沒有在找伴。』、『不要,謝謝。通常我喜歡在做這類事之前,多認識對方一點。』

重要的原則是:你的『謝謝』應該是真心誠意的。有人問你,即使是一個你認為沒有吸引力的人,那也是一種恭維,他們值得你的感謝。如果你覺得『太荒謬了吧!居然有人會受我吸引?』那我們會擔心你自尊太低。

許多女人被教導,直接說不的話,太不女性化了。請自問:你上一次對性說不是什麼時候?你是怎麼說的?是禮貌、友善但是準確無誤的『不了,謝謝』嗎?

還是那種『今晚不要啦,我頭痛』、『改天吧』、『我想想看』?我們強烈建議你,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不要,謝謝』。一旦你可以自在地說『不』,說『要』就比較簡單。」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去學習「被拒絕」。


圖片|Photo by Yaoq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學會拒絕方法,讓你不再因「不好意思」而讓自己累倒

人們面對被拒絕時,往往會觸碰到自己早年的創傷陰影,認為自己被否定、移情出孩提時期即將被拋棄的情緒,使強烈的恐懼感籠罩,這是面對拒絕時最困難的部分。

拒絕與被拒絕的能力是相依而成形的,我們可以溫和堅定的拒絕別人,同時也更能尊重理解他人對自己的拒絕。

不論性別,學習拒絕與被拒絕,人人有責

在拒絕與被拒絕議題上,男女皆有責任。

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學習如何教導孩子面對拒絕,以及尊重孩子對自己的拒絕,是兩性共同肩負的責任。有些母親(同時也可以是父親),溺愛兒子(也可以是女兒),當孩子長大時,便極可能成了一個聽不懂他人拒絕而霸道地忽視對方底限的人。

而在社會中,也可以時常看到女性的口是心非(也可以是男性),在爭執中的「你要去就去」「隨便、都好」,其實是渴望對方讀懂自己話語中的允許,其實是希望男性反其話而行(也可以是女性)。

或是時常可以看到不少女性喜愛「霸道總裁」系列的言情小說,渴望男性威權地去保護、呵護自己。這些行為,也都一再地誤導青少年對於面對拒絕的態度,一再傳遞出「拒絕不表示真的拒絕」、「允許不表示真的允許」。

在各種文本、實際暴力案件中,男性施暴者只是「不懂拒絕」的其中一類型而已,需要學習面對拒絕的並非只有單一類型男性,所有人都有責任深思,共同承擔這個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