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個月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大大小小的檢查,以確保媽媽跟孩子的堅康。產檢,這個看似平常的檢查,卻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包括產檢的品質與產建的數量,本篇文章就是要告訴你關於產檢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大小事。

我在《理想的產檢之有計劃的懷孕》 一文開頭談到,產檢的醫學概念是「預防勝於治療」,在孕媽咪和肚子裡的小寶貝還安好無恙時,就定時做檢查,並且教導孕媽咪產後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以避免疾病或意外發生。

所以產檢並不只是檢查孕媽咪和胎兒的健康狀況,還包含告知孕媽咪正確的健康知識,諸如產前應如何攝取足夠的營養、生活的步調應該如何調適、如何避免有害孕媽咪和胎兒的危險因子等等。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告知她們生產的過程、餵嬰兒母乳的好處,還有照顧初生嬰兒的知識也是很有幫助的。

推薦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成為母親後,我學到的事

由此可見,婦產科醫生扮演的是諮詢的角色,提供孕媽咪正確的觀念,並且解答孕媽咪的疑惑。所以我總認為理想的產檢一定要有理想的諮詢對象,孕媽咪最好能夠找到可以卸下心防,侃侃而談的醫生。早期美國的婦產科醫生以男性為主流,對我來說,要跟男醫生談自己的身心狀況讓我很不自在。目前美國的婦產科醫生則以女性為主流,我何其有幸,連續兩胎都找到年資高、經驗豐富的女婦產醫生。

在美國某些醫院除了醫生以外還可以選擇讓助產士看診,助產士的英文為 midwife,但是其實沒有性別的限制,只是大部份的助產士都是女性。助產士必須要從護理學校畢業,並且受過專業的接生訓練。助產士提供孕媽咪的產前護理服務與婦產科醫生相同,唯一的差別是助產士不能動手術,只能幫助孕媽咪自然生產,所以許多大醫院兩者都有,一開始由助產婦負責接生,如有緊急狀況醫生在一旁能夠馬上支援,這也是降低醫療成本的方法。

理想的產檢次數要夠頻繁,每次的咨詢時間也要充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產檢次數是五次,也就是第一孕期一次,第二孕期一次,第三孕期三次;台灣健保給付的產檢是十次。

我在美國連續兩胎產檢的次數都在 15 次左右,而且每次都有充裕的時間和醫生交流。有經驗的醫生能夠提醒孕媽咪要注意的事項,像是有一次我向醫生報告我即將前往法國,她就告訴我有些起司不適合孕媽咪吃,諸如藍紋乳酪和卡芒貝爾乾酪。而且因為弓蟲症(Toxoplasmosis,一種因為原生動物弓形蟲寄生而引起的疾病,此寄生蟲多寄生於生食,可以導致流產)在法國的發生率比美國高得多,所以醫生也建議我不要吃法國的沙拉。

推薦閱讀:一小時一死亡的流產真相:別讓流產女人成為孤單異類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對話,熱愛美食的我到了法國一定肆無忌憚地大吃起來了呢!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醫生,又能夠有充裕的看診時間,那的確是理想的產檢。如果孕媽咪總是覺得看診的時間有限,沒有餘裕和醫生輕鬆聊的話,不妨在每次心裡有疑問的時候把問題記錄下來,看診的時候就抓緊時間發問吧!雖然目前網路資源發達,許多問題還是要請教專業人士比較可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