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妳記得我們班上有一個不常洗澡的女生嗎?」兩個女兒放學後,來家裡附近的食坊找我們吃晚餐,大女兒一邊拉開椅子準備坐下、一邊便開口說道。「記得啊!怎麼了嗎?」太座拿起餐單遞給她們,接下大女兒的提問。「老師今天叫我們『不要排擠她』,然後說了一大堆她們家的事情⋯⋯反正就是要我們不要因為她身體臭臭的而不跟她玩啦!」大女兒自從轉學到這個學校, 就從沒排擠過這個女孩,反而還會不想跟同學們一樣,特地去找她聊天。

2014 年的年初到 2018 年的暑假,我們一家旅居花蓮。轉到新學校的女兒們,需要和新認識的同學、師長們介紹我和媽媽各是她們的誰,加上她們邁入青春期前期,學校開始教性教育,女兒們理解的事物越來越多,她們也開始知道自己的家庭組成和別人的不太一樣。

以前那樣叫「單親家庭」,現在這樣叫「同志家庭」,而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於我這樣的性傾向、我們這樣的家庭組成是有不同想法的。而我們就是很認真地生活著,在每一次意見不同的時候都盡其所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彼此之間的理解是貼近、無隔閡的。在每一次的討論裡,我們都信任對方即使和自己的觀點不同,還是會把自己放在心上、有考慮進去的。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這段話,是小女兒在接受《青春發言人》的訪問裡最後一段話, 也是獲得最多觀眾迴響和引用的一段。


圖片|來源

在女兒們成長的過程中,她們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裡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以及我加入之後的彩虹家庭與自學生活。這些生命經驗讓她們體悟到一個家庭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愛」,所以她們不僅不會用性別框架作為判斷的依據,族群、國籍也不會是讓她們排拒他人的因素。

女兒們開始自學後,我大量地閱讀教育、教養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在這些已有的文本和論述中,找到許多可以描繪出我們親身實踐的親子互動和學習模式, 例如:心流、體驗式學習和主題式學習⋯⋯等等。當時的新聞報導出現多起病患毆打醫護人員的事件,電視和社群媒體上無不談及「同理心」和「孩子的同理心是需要培養的」,於是我也特別關注這個主題。《優秀的教養,是相信孩子的能力!》 這本書就提到,同理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此我非常驚訝,卻也非常認同。然而, 我接著想問:那我們的同理心是怎麼不見的?於是,我開始密集地觀察女兒們。

延伸閱讀:【圖輯】用 17 張圖卡告訴你,如何用同理心讓行動發光

「媽媽,妳記得我們班上有一個不常洗澡的女生嗎?」兩個女兒放學後,來家裡附近的食坊找我們吃晚餐,大女兒一邊拉開椅子準備坐下、一邊便開口說道。

「記得啊!怎麼了嗎?」太座拿起餐單遞給她們,接下大女兒的提問。

「老師今天叫我們『不要排擠她』,然後說了一大堆她們家的事情⋯⋯反正就是要我們不要因為她身體臭臭的而不跟她玩啦!」大女兒自從轉學到這個學校, 就從沒排擠過這個女孩,反而還會不想跟同學們一樣,特地去找她聊天。

「那同學們就真的照做了嗎?」我好奇地加入她們的話題。

「怎麼可能⋯⋯,老師講完的一兩節課有比較安份,午休起來就還是一樣。說實在的,我覺得老師跟大家講她家裡的情況,沒有比較好,變得好像是單方面要大家不要排擠她而已。」大女兒說出了她對同學和老師的觀察。

「那為什麼妳不會想排擠她啊?」我繼續追問下去。

「我為什麼要排擠她?她身體臭臭的,老師還沒跟我們講之前,我就覺得那又不是她自願的,可能只是家裡沒有人可以好好照顧她而已吧!這次老師一講,果然是這樣。我覺得,每個人的家都不一樣,這沒有什麼好拿來說人家什麼的啊!」 大女兒簡單明瞭地說出她的想法。

「對啊!我們班也有同學的媽媽是越南人,他作業不會,沒辦法問媽媽,也是會問同學。他功課是沒有很好,但他人很好,班上男生都很聽他的。」小女兒接著說。

「妳們倆很酷耶!都不會因為別人怎麼樣或家裡怎麼樣,就去貼人家標籤, 很不錯喔!」我帶著欣賞的眼光看著她們。


圖片|來源

那次的對話,讓我肯定了「人的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我開始探究這個與生俱來的心理狀態是怎麼不見的。這些年來,在前來進行靈魂療癒諮詢的學員裡, 我因為他們的敞開,看到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於是逐漸認知到:

同理心就像人的肌肉,每個人都有、但不見得有善加運用,有被鍛鍊得強壯,甚至可能因為沒有被好好保護而退化。

我在青春期前期就知道自己喜歡同性對象,深知誤解和標籤化,不僅讓人與人之間錯失理解彼此、拓展內在豐富的可能性;我也體悟了,同理的起點是保持開放性,不要以為自己都已經知道,然後要帶著好奇心積極地傾聽,而非固執己見地和對方爭辯。

我在與同樣身為靈魂療癒師的太座的討論裡,發掘了同理的隱性知識:當父母錯誤解讀孩子外在行為中的內在動機時,孩子便扭曲了對自我的理解, 於是無法正確地理解他人;也就是說,當「行為—動機」之間的理由是扭曲的,即使仍然能夠解讀,這個結果也會是僵固、偏頗的。

延伸月度:【我們這一代】擁有同理心,讓我們活得更像人

所以,女兒們不僅可以同理其他的個體和家庭,更能夠在別人詢問我們的家庭狀況時,輕鬆自若地回應,不會先入為主地偵測他人是否包藏惡意。對於這個家,她們胸有成竹地知道我們四個人都很認真地在練習表達愛,無論是在行為或語言上。

這樣的安在,在她們的心中構築出強壯的安全感,長出寬大的、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每一次與他人的交流裡,不讓已知的名詞悄然帶過,而是去深刻體會對方所意會、傳達出來的意義,形塑出對方的獨特性與帶給自己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