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好奇:工作究竟在人生中佔據了多少分量?許多時候,我們認為「薪水」是職涯中最重要的部份,事實上,能讓我們保持熱情的往往不是金錢,而是擁有學習的機會、在責任中成長、對他人有貢獻,並取得受人肯定的成就

你覺得最重要的事,不一定能帶給你快樂。

身為享譽全球的「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不僅能提出幫助企業未來策略的理論,更結合他的生命經驗,點醒我們關於如何無愧於己、幸福過活的疑惑。

你是否曾經好奇,在一輩子的時間裡,工作究竟在人生中佔據了多少分量?

著有《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兩本重量級著作的「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衷心地對此提出建言:別把自己最好的經營頭腦、最精華的心力與時間,全部投資在事業上!比起工作,生命中有許多更重要的事值得你關心。

在 2010 年的春天,克里斯汀生受邀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演講時,便針對這項建議,詳細闡述了他近年來的各種體悟。

2009 年,克里斯汀生獲知自己罹患了濾泡性淋巴癌(他的父親正是因此而過世),在彷彿永無止盡的化學治療中,他大幅消瘦、掉光了頭髮。然而,癌症也同時為他帶來新的思考:傑出的管理理論,可以為企業解決眼前困難、擬定未來策略,但是,它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生嗎?

比起開創管理策略,讓更多企業因此獲得更高利益,克里斯汀生選擇轉換思考角度,開始致力於將「創新式管理」套用至生涯規劃。他期待人人都可以藉此來衡量自己的人生,去思索一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從不曾意識到的生涯課題。

推薦閱讀:「破壞式創新」世代:台灣人有沒有大膽的勇氣?

最後,他將自己長年與學生反覆辯證歸納出的重點,濃縮成3個簡單明瞭、卻幾乎橫跨整個人生藍圖的問題,提供讀者更進一步的思考。

Q1:如何確保自己樂在工作?

探索熱情工作的指標——動機因素

離開求學階段後,工作往往佔據我們一天中絕大多數的時間,但是,似乎很少聽到有人樂在其中。喜愛自己的工作,真的如此困難嗎?

面對這樣的困境,克里斯汀生建議,不妨先問問自己:對你的工作生涯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多數人的問題在於,你覺得最重要的事,不一定能帶給你快樂。

許多人認為「薪水」是職涯中最重要的部份,尋找工作時,自然就把薪水列為首要考量。然而,一份你並不真正喜歡、誘因又只來自薪水的工作,絕對無法讓你保有長久的熱誠。

同時,一份無法令你燃起熱情的工作,即使隨著年資累積、薪資成長,讓你享受優渥的生活,但在需要工作的大部份時間裡,這種「對自己的妥協」,將會令你越來越茫然,逐漸失去自我,也失去持續奮鬥的目標。

那麼,我們該如何維持對工作的熱誠?克里斯汀生引用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動機理論(two-factor theory),將可能影響對工作觀感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與動機因素(moctivation factor)。

保健因素,指的是一份工作中包含的各種基礎條件,如地位、薪水、穩定性、工作環境、公司政策等。正面的保健因素越多,表示這份工作「相對健康」。但具備這些條件,並不能讓你熱愛工作,充其量也只是不討厭而已。

事實上,對工作熱誠與否的真正原因,取決於你是否具備動機因素──赫茲伯格的研究顯示,我們人生中最強烈的動機,往往不是金錢,而是擁有學習的機會、在責任中成長、對他人有貢獻,並取得受人肯定的成就。

同場加映:自己就是最棒的品牌!規劃人生該知道的4個黃金守則

這些,才是讓你願意全心投入,並且樂於工作的動力。

Q2:如何確保自己的家庭關係幸福美滿?

把家庭視為及早累積複利的長期投資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把場景拉回熟悉的職場,回想一下在公司裡,是怎麼決定和執行一項策略的?

通常,管理階層會宣布投入某項方案,並請各部門延伸出對應的策略。如果在執行初期缺乏溝通,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與管理階層預測的大不相同。

此外,許多決策者喜歡可以立即見效的投資,卻往往忽略了值得長期發展的計劃。這樣熟悉的流程,也經常發生在家庭關係裡。

克里斯汀生以自己為例,他在哈佛商學院裡的同學們,個個擁有頭銜顯赫的工作、穩定的收入、俊男美女的配偶,每個人都看似擁有美滿的人生。

但是,在近年的同學會中,他發現許多人的家庭瀕臨破碎。有人離過幾次婚,甚至有人好幾年沒跟自己的孩子說過話,親子關係變得可有可無。

大家都不希望這些事情發生,但許多人卻無意識地採取著這種人生策略:在他們決定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才能與精力時,沒有把「家庭」擺在最重要的位置。

克里斯汀生指出,唯有制定清楚的人生目標,才不會在面臨重要抉擇時失去方向,導致結果完全背離初衷。

如同公司選擇投資方案,我們也必須將自己的時間與心力,妥善分配到最值得的地方。而家庭,就是那個可能得花上一、二十年才會看見成果,卻關係到你終生幸福與否的長期投資。

許多人可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專心衝刺事業,等他們長大一點再花心思教育,應該也來得及。」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克里斯汀生在《來上一堂破壞課》(Disrupting Class)書中曾提到一項實驗:在孩子兩歲前,經常主動對他們說話的父母,每小時說出的字彙在2,100個左右,遠高於平均值的1,500字,以及較低值的600字。持續觀察這些孩子的學業表現後,發現孩童在生命最初30個月內,聽到的話語越多,日後在字彙和閱讀能力的表現就越好,智能發展也將越超前。

這個結論與父母的收入、種族或教育程度無關,單純取決於父母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誰能想到,在嬰兒牙牙學語那幾年的小投資,會在長大後得到如此驚人的收益?

就連教育,也需要為家庭投資適當的時間,才能促成親子間的交流,你和家人的關係更是如此。再圓滿的家庭關係,也禁不起長期的拖延與等待。及早開始對家人付出心力,家庭生活才會成為你最持久的快樂來源。

Q3:如何確保自己一生都堅守原則,避免牢獄之災?

100%堅守原則,比98%更容易

在經濟學中,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泛指增加或減少單位產品時,所引起的總成本變化量。克里斯汀生指出,在面臨錯與對的抉擇時,我們常常不自覺採用邊際成本的思考模式。

我們會盤算著:「我知道這樣不對,但這次情況特殊,只此一次,下不為例……」聽見這種聲音的時候,明知道不應該,卻因為「只此一次」的想法太過誘人,使得我們就此鬆綁,決定對自己網開一面。

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然而,對你整個人生的「總成本」而言,卻可能造成難以估算的影響。許多新聞裡數字驚人的詐欺案件,都隱藏在這樣的邊際成本思維裡。

克里斯汀生強調,及早認清「只做這一次」的潛在代價,對自己的工作生涯有益無害。

當年,他曾經是牛津大學籃球隊的隊員,和隊友們情同兄弟,大家拼了命練球,為的就是奪下英國大學球賽總冠軍。

當球隊打進決賽後,他赫然發現冠軍戰選在週日舉行,而這違背了他16歲以來始終謹守的「星期天只用來和上帝對話、祈禱和反省」的諾言,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抉擇。

最後,他選擇遵守當年的許諾,堅持不出場比賽,而牛津大學依然拿下冠軍。

克里斯汀生回憶,這絕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在未來的人生中,一定還會有更多「情有可原」的狀況發生,只要破了一次例,接下來就會不斷重蹈覆轍,諾言也就形同虛設了。

100% 堅守原則,遠比 98% 的時候守住原則要來得容易。在人生中,一旦你屈服於「只此一次」的邊際成本思維,就有可能不斷衍生下去,最終導致後悔莫及的結果。

面對上述包含工作熱誠、家庭關係與個人原則的3大人生課題,克里斯汀生最終的建議是,現在就開始思考,你的人生應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

找到你最重要的一把人生量尺,讓自己每天都堅守這個標準。只要能持之以恆,「理想中的人生」也就離你不遠了!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1952年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是虔誠的摩門教徒,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與博士學位。

念大學前,他嚮往成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編輯,卻因緣際會投入管理生涯。曾任波士頓顧問集團(BCG)顧問,並陸續成立創見研究所(Innosight)等4家公司,最後返回校園擔任教職,成為無數學生與企業家心中的創新管理大師。

曾5度獲得「麥肯錫最佳論文獎」,2011年被Thinkers50選為「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延伸觀點:如何訂定我的人生目標?

克里斯汀生提出「目標三部曲」,也就是訂定人生目標的3個步驟:

1. 畫像:油畫畫家在下筆之前,要先把物品的輪廓用鉛筆畫出來。我們也一樣,對於自己「嚮往成為的樣子」,先有一個簡單的概念,才能抓住方向。

2. 投入:有了方向,接下來就要求自己,確保每一次做決定的時候,都以「朝那個方向前進」為最高指導原則。

3. 量尺:根據你訂定的方向,擬定適當的「量尺」做為評量標準,以便評估自己進步的速度,並督促自己持續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以馬拉松選手為例,最好的量尺就是明確規定每次練習的里程,再逐漸拉長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