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世界在討論什麼?前兩週,我們聆聽胖女孩給世界的告白:我的天菜老公跟我在一起不委屈,上一週,我們看赫芬頓郵報上48個女人的成長告白,這週我們談談職場與年輕人對成功的共同焦慮,Medium 上的近期熱門討論議題:「你只有二十三歲,停止追趕你的人生」。

這個世界充斥著成功與早慧的預言。

馬克祖克伯在20歲時從哈佛輟學,創立 Facebook;Apple 上市時賈伯斯 25 歲;韓裔日本人孫正義在 24 歲創立 softbank 軟銀,馬雲訪台時說:「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所有的壓力與希望都在年輕人身上,多幸福,多沈重。

你再低頭看看自己,反省自己學得太慢、成長太龜速,再不加把努力,就要浪費大把的黃金歲月,與成功失之交臂。這是個多麽渴望成功與與眾不同的時代;這是個年輕不是藉口的時代;這是個多麽害怕無法發光的時代。

推薦給你:我們的年輕人為什麼迷惘?

Medium 上近來一篇文章引起廣大討論,在美國工作的作者 Susie Pan 寫下反思:「你只有二十三歲,停止追趕人生」,提供另一種邏輯思考,聽聽她怎麼說。

「今天,我問了 CEO:『我還能怎麼做會做得更好?』他看著我說,這是我這個月以來第四次問他這個問題。他肯定我永遠願意改變自己,與讓自己更好的決心,他同時告訴我,我需要給成長一些時間。過去,當我請他給我建議時,他常跟我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如果我持續堅持做下去,我會很好的。』

那時候,我覺得這是全世界最糟的 feedback。我才不想要只是「很不錯」,我想要卓越、我想要傑出、我想要與眾不同、我想要跟其他人都不一樣。對我來說「很不錯」一點也不好,因為「很不錯」聽起來超級平庸。

我其中一個人生目標,是希望自己會是公司裡最笨的人,笨表示我能夠再成長,我可以向周遭既聰明又瘋狂的人學習,如此一來我會成長得最快。而這麼做,我就不能避免與身邊的人比較。

公司的 CEO 在 28 歲時,將公司以幾億美元售出;公司的產品經理在 25 歲時,就懷著好點子創立了數家公司。當我待在他們身邊時,我忍不住問自己:我又做了什麼,我跟他們之間只有幾年的差距,等到那個年紀時,我又能完成什麼事?

聽聽其他二十幾歲年輕人的成就,從馬克祖克伯、比爾蓋茲再到賈伯斯,他們的成功故事在我們耳邊響起警鈴,催促我們更努力更拼命,這已經是我們的黃金年代,我們成了最富野心、什麼都想要的千禧世代。all-too-ambitious-millennial-wantrepreneurs

許多寓言告訴我們,沒有比現在更重要的時間。當你還年輕,你離開學校,你一無所失。別等到有了房子、有了貸款、有了責任再來拼命。對於「現在」的焦慮,讓我對於成長不再願意等待,我想要立即就為自己創造價值。

我想要更快達到目標,我想要明天就可以變得更好,我想要學習所有事情所以我可以立即創造價值。我們都只有 24 小時,而我強迫症似的逼自己要把每分每秒都用到極大化。我一邊吃早餐,一邊看著期刊報導;我一邊通勤,一邊聽廣播;我一邊等公車,一邊讀著 Pocket 裡的文章。如果我不這麼做,我覺得我在這一刻,就已經落後。

許多人告訴我,如果我想在科技圈工作,我最好去矽谷。那邊有更多機會、更多資源、更多天才、更多成長。聽起來很合理。我們都流行這麼說,想演戲就去洛杉磯,想做新創或科技產業就去舊金山。我告訴自己,若是我不去,我是不是就落後了?我差點就要立即款款行囊,即刻出發。

後來,我開始想得更多。為什麼我這麼急切想搬去舊金山?那真的是我要的嗎?我意識到職場雄心很重要,我的家人朋友、個人生活和興趣發展,同樣也很重要。當我從舊金山回來,我甚至開始對於「我想要有生活呼吸的空間」感到非常愧疚。這是我的黃金歲月,我不是正應該最大化我所有的產出,讓自己有機會更貼近「成功」一點嗎?

同場加映:人生最大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樂

再一次,我對於自己想擁有「生活」感到愧疚。但這是錯的。

效率導向的文化以及年輕人對成功的急迫渴求,讓我有了這樣的結論。我在科技領域工作,分秒都有科技、市場與規模變化,這是我們永恆的關注核心。想在這領域生存,若我不夠快,我根本沒有競爭力。

所以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更快又更好,我的黃金歲月正在流逝中,我畏懼自己擁有工作以外的生活。

而就在剛剛,我在工作後,花了三個小時,閱讀一本書,我一頁一頁的翻完了它。我幾乎不記得上一次我這麼用心與不帶任何目的看一本書是什麼時候。原來閱讀感覺這麼好,我已經忘了與一本書相遇有多美好。我告訴自己我要好好讀完這本書,即便我知道還有 1000 件待辦事項需要煩惱。

推薦給你:每天十分鐘,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你猜怎麼著?慢下腳步,其實很好。

這樣有生產力嗎?值得討論!這樣是否算是浪費時間?一點也不。我會在未來兩三年內成為某間公司的創辦人嗎?我不知道。但就算我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只要我持續學習,只要我曾經對某個人的生活產生改變,即便我並不符合他人口中想像的「成功」,今天也能是個好日子。

我才 23 歲,我走了人生的 1/4,但我還有 3/4 的時間可以持續學習與為自己創造價值。我還有 657,000 小時,可以實踐人生。

我要對自己也對你們說,嘿,停止追趕你的人生!

屬於年輕人的焦慮:我離成功有多遠?

Susie Pan 的言論在 Medium 上引起熱烈討論,有人反思全球文化對成功的崇拜,有人認為年輕的我們真的毫無理由慢下來,有人贊同不該盲目為了追尋成功而忘記自己要什麼。

當我翻譯 Susie Pan 寫下的字句,我也想起自己的生活。25 歲的此時,我時常懷有近似的焦慮,再不努力,我就要老了,現在已經是我人生最能夠為一件事情堅持自己的時候了。「現在」的迷思綑綁我,我多害怕浪費人生與時間。

屬於年輕人的共有焦慮是,我們不知道自己離成功到底有多遠。而我們不太敢想像,我們有可能不會成功。成功的定義明確地讓人焦慮,如果我們不追趕,是不是等於對人生宣告棄權?

或許 Susie Pan 說得沒有錯,反對他的人說的也沒有錯,年輕時是該努力,因為你的起點就是零,你確實一無所失,只要往前走那都是方向。但年輕時奮力努力過的人們,不代表長大後就從此一勞永逸,不代表成功後就可以不再努力。二十多歲的以後,我們還有足夠長的時間,為相信的價值繼續前行,那會是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歲依然相信的我們。

年輕不是不努力的藉口,年輕也不是以後不用努力的理由。

我想,所謂的成功從來不只是你創立又賣掉幾間公司,而是你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了多少可貴的價值。有更多價值,千金不換。也寫下我的反思跟你分享。

  1. 為自己決定人生的重要排序:追求「生活」不需愧疚,熱愛工作也不用道歉,對自己負責就心安理得。

  2. 擁抱生活是場動態平衡:享受為了工作熬夜到半夜的日子,也知道自己不用每分每秒都熱愛工作。在動態平衡的生活裡,學著游刃有餘。

  3. 找到值得努力與不會後悔的目標:最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目標。當你的目標存在,努力與嘗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是為了成功,不是為了交代,是為了不辜負自己曾經這樣相信。

  4. 努力不是年輕或青春限定:替人生每個階段,設定不同的目標,20歲有自己的努力路徑,30歲有自己的努力速度,40歲也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5. 不是只有職場能給你成就:不要只想升職,要為自己的人生創造長遠價值。職場裡有成就,家庭裡也有成就。

  6. 不要當個只講求效率但沒有生活情趣的人:效率當然很重要,但不要慣性把所有事情都放上時間的天秤上評比。對於生活中某些人或某些事,你本來就該保有偏心的權利。

在二十幾歲時,看到這篇文章與討論,我覺得很幸運。寫給二十幾歲共有的焦慮與迷惘,如果還有一個讓你仰望的人、讓你嚮往的生活、讓你期待的目標,那我們便不負生活。

推薦給你:剛強女子的溫柔哲學:聽女人迷 CEO 與主編聊工作

有時候,我們必須學會,讓子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