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躲在螢幕後面交談城市快速的腳步讓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交談,你也有感受過這種「寂寞」嗎?讓我們聽詩人讀詩,從詩和故事中,帶點甚麼走。

費奧娜施羅琳《聖誕節前幾天》

金正日死了,我起床,上網
只聽得丈夫一再
咒罵鴿子在陽台上留下糞便

把這些鴿子煮了不會有人悲傷,即使
哀悼是確實的且
濕漉漉的蝴蝶停下翅翼,沉思端詳這些奇花異朵
我看到了歇斯底里

菲奧娜施羅琳,一個不太合理的藝術家。唔,怎麼說人家不合理呢?──她出生在新加坡,父母親是新加坡華人,之後舉家搬至紐約,再搬到法國;因此,菲奧娜的母語是英語、漢語、法語,她能互譯三種語言;而她在音樂上的天賦同樣耀眼,五歲時開始學古箏,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古箏獨奏家。由於語言上的多元能力與高度興趣,菲奧娜踏上了文學翻譯家的路途。她也寫詩,即將在今年九月出版第三本詩集《毀滅的優雅》,也曾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共同出版著作──才華洋溢到淹大水的境界,能說她合理嗎!

推厭給你:【讀詩人】專訪陸穎魚:詩是救命的欄杆,沒詩不成世界

她的身世,她的境遇,都融入在她的詩中:地理延伸出地理,語言派生出另一種語言,夢自己做出另一個夢,音樂激盪出詩句。第一本詩集《澆月亮》既柔軟又極其堅硬,屬於亞洲也屬於歐美,是政治的也是個人的;全書繼承了西方與亞洲的感覺方式和文化遺產,以洞察之眼和極具啟發的智慧,書寫跨文化的流亡經驗。

第二本詩集《我的葬禮貢多拉》聚焦於分裂與背離的記憶與體驗,並探索孤獨的內在強度,以及苦樂參半的感受。即將出版的《毀滅的優雅》援引了豐富的歐、亞、美三大洲的文學、文化與歷史典故,書中一首首詩恍若進行一場跨文化之旅,或描述二戰集中營,或討論史達林的暴政,或敘說文革時期被迫害的藏人……。作者在這本詩集想強調的是這些極權的危險,以及「毀滅的優雅」或「優雅的毀滅」。

推薦給你:世界共同的傷痛:戰爭死的不是人,而是愛

《聖誕節前幾天》中主角早上醒來,看到一條新聞:北韓極權領導人金正日過世了,然而,大家似乎很冷漠,並沒有什麼特別感覺,而丈夫只在乎鳥隨地大小便這等小事。或許還可以這樣解讀:象徵自由的鴿子,現在只是造成人類衛生困擾的討厭存在,「把這些鴿子煮了不會有人悲傷」,原本輕盈的蝴蝶彷彿被潛在的悲傷所浸濕,沉重到無法再飛行,看上去像在沉思。而題目裡提到了聖誕節,在這個本來應該是歡聚祝福的節日前,卻產生了「哀悼」、「歇斯底里」,悲悼人們的冷漠,為那冷漠背後潛在的恐懼而歇斯底里。


(一起來寫詩:讀詩・讀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