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貓狗的壽命能再延長,若結紮這個選項永遠在豢養中消失,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支配關係,是否將會因此改變?

在從前,預備進行共生模式的行為被稱為「領養」。解說員親切地對帶著小孩的年輕夫婦說。

 「本機構的創始人是一位遺傳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積極投入動物保育的運動者。在那個年代,所謂的家犬、家貓和現在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立體影像投射出 21 世紀人類家庭和寵物生活的樣貌,黃金獵犬和小主人在陽光和煦的草原上奔跑、波斯貓優雅踱步在包浩斯風格的客廳裡。 

「當時教授認為,犬貓因為人類的決定而失去繁衍後代的能力,造成犬貓演化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

這樣的行為在那個年代被稱為「結紮」。影像寫實地投射出了手術的過程,手術刀切割的特寫、子宮、卵巢的摘除過程,宛如一頁頁醫學院教科書。年輕夫婦的眉頭皺了皺,低頭瞥見小孩專注的神情,原本想說出口的字句也嚥了下去。(推薦閱讀:在 Google map 上靠近爸爸生前最後的樣子

「教授開始研究犬貓和人類相處的學習能力與遺傳演化的可能,他開始探訪豢養寵物的家庭尋求受試者,向受試者解說他的實驗計畫,這些家庭成員在當時也有不同的名稱,叫做『飼主』。教授認為,那個時代長年與人類相處的犬貓,在有生之年中學到的一切如生活習慣、記憶、模仿行為,甚至辨識人類語言與表情等種種能力,都有機會透過遺傳保留下來。

透過取得與人類相處多年健康犬貓的精卵細胞後,培育出更健康的下一代,再送往合格的受試者家庭與人類相處十五年,如此循環。自知壽命有限,無法在有生之年看到實驗成果的教授,成立了本機構與基金會,想讓這個計畫永遠延續,直至看見希望的那一天。」

立體投影畫面裡,教授四處奔走和各界學者會談、舉辦演講、向企業家尋求資助,畫面停在教授領著研究團隊站在初成立的機構研究室裡的合影,淡出,淡入政府機關的場景,人群舉牌包圍,機構外抗爭衝突劍拔弩張,音樂跟著緊湊不和諧。

同場加映:〈拔罐〉之後:記憶還是有一天會回來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遭遇了很多阻礙,相信你們也能體會。人類懼怕犬貓的演化,他們沒想到犬貓也有一天能使用雙手操作工具、能懂人類的語言甚至用簡單的發音和人類溝通。我們在人擇行為上的躍進,更掀起道德批評的巨浪。這是一段黑暗且漫長的歷史,一直到今天一切才得以改變。」

縮時攝影紀錄了新機構的重建與明亮的形象配色,令人雀躍的歡欣大調管弦樂演奏著。

「希望透過這樣簡短的解說,可以讓你們對本機構的歷史有初步的了解,並明白『共生』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在你們家庭裡加入一位新的成員而已。」 

雙足直立的三花毛色貓解說員向眼前的黑猩猩家庭三人說著,尾巴不時左右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