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水餃,就是真正家的味道。我們終於明白,父母無法跟著我們一輩子,他們得學習放手,而我們要學著長大。

記得決定飛往美國前的那一、兩個月裡,時不時便有親戚或友人們詢問同樣的問題:「妳就這樣飛走,爸媽不會捨不得嗎?」直至此刻,我依舊得說,他們不會,真的不會,只要我們能過得比他們更好,那麼一切就值得了。

從小父母對我和妹妹的教育比起一般人而言,確實有些不同。好比,我的爸媽能和女兒侃侃而談關於男女或夫妻間的性生活或經驗,對我來說,這是非常珍貴的。還記得在國小五、六年級那年,家中剛好有機會能移民美國,但當時我和妹妹在毫無概念的狀態下拒絕了。即便延遲一年後的寬限期,我們仍舊選擇待在父母身邊,但,我並不能夠確認,這樣的決定對他們而言,是開心還是失望。

那時我們和爸媽的心境並不相同。他們想的是,倘若我們兩姊妹能在那生活,未來的教育或視野都能更加開闊,也能擁有比其他孩子更能拓展國際觀的機會。而我們斷然拒絕了兩次。原因是不希望父母因為想給予我們更好的生活,在已過了一半人生之後,還得要離開熟悉的家鄉,重新適應全新的環境,包括語言學習以及社交本能,一切的一切,對於當時已四十出頭歲的父母而言,其實是有些辛苦的。這是我唯一拒絕移民的理由。


(圖片來源

自小,爸媽便告知我們兩姐妹,無論是誰,在這世上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他們總會離開,我們得學會獨立,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也得要學著獨立生活,並非依存。

這些觀念在我成長中所接觸的朋友裡,真正能接受的家庭並不多,即便認同這樣的觀念,大部份父母是無法實際做到的。而我的父母,完全能夠,這也讓我在內心曾許下,若哪天能有機會成為人母,我也會這樣教育我的孩子,讓孩子清楚了解,你並不是我的附屬品,而我也並非有義務負責你的人生,因為你是你,我是我,彼此雖有親子關係,但始終是獨立的個體。

同場加映:媽媽不需要完美:和孩子一起學習面對脆弱的自己

在舊金山時,我總是看著家裡的時鐘,習慣性地往前推三或四小時,想著此刻的爸媽正在做些什麼,特別是週末假日時。想著他倆是否又早起,媽媽應該剛從佛堂做完早課,和爸爸一同出門散步到家裡旁邊的麥當勞吃早餐、看報、上網聊天。記得我在某個週末必須早早外出時,在車上看見走在人行道上的爸媽,很甜蜜地牽手走著,他們總有說不完的話,也許談論著生活,也許聊著我們這兩個女兒,也許爸爸又在說著冷笑話,而無論他們的談話裡是什麼,在一起四十多年還能如此,夫復何求。而這總是我時常想到他們一起的畫面。

在美國的期間,甚少與父母講上幾通電話或視訊,並非沒有思念,而是我們都知道彼此過得很好,不需過多言語,只需要通訊軟體的幾張圖片,真已足夠。奇妙的是,當每個月的家庭聚會時,我們都有說不完的話,時常哄堂大笑到隔壁桌或店員會笑著說:「你們家感情好好喔,看了讓人好羨慕。」這樣的場合發生過數次,那是只有我們四個人才能懂的快樂與幸福。

這樣的觀念和相處模式,在無形中,帶入了自己和另一個家庭的生活時,才深覺,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這種相處的默契和自在,因此曾領略無知對象脫口而出的評斷話語,那些讓人誤解的狀態在無法強力為家人護航時,心裡很是難受。

當人生經歷過一些轉彎時,才會驚覺,其實所謂的包容力,時常都是高估。

我曾經以為,自己對於另一個不同原生家庭能夠擁有的包容力應該極大,結果並非如此。在婚姻和家庭教育中,我始終相信,父母的身教、言教絕對是一個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學習對象。父母的感情恩愛、媳婦與婆婆的感情和睦、父母對於孩子教養的嚴格要求,無一不是我們看在眼裡學習的榜樣,並努力實踐。


(圖片來源

對於父母給予的一切,我始終感恩且感激。記得在飛往美國的三天前,我寫了封信給爸爸,那時的我和他,只隔著一道牆,關起房門裡的我,早已不知哭濕了多少張衛生紙,聽著林育群的〈人海中遇見你〉,心裡想著,自己多麼幸運能成長在這如此幸福的家庭。

那封信裡,我寫著:「這輩子,我有多幸運,能生長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我的家,有著連我自己都數不盡的愛和疼惜,有著許多身邊朋友都無法想像的家教和規定;很多人覺得我的父母給了我們很嚴格的教育,無論走路、說話、吃飯、禮貌、不能穿耳洞等等,我們姐妹倆有著許多不知怎麼來的規定。如今,我們絲毫沒有半點埋怨,只有感謝。感謝他們這樣的身教、言教,無一不是他們用心的教導,無論家裡當時的狀況如何,總不會讓我們感受到絲毫辛苦;我並不確定,若假以時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夠像他們一樣能做個嚴格的父母,卻又是我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

我的腦子裡有著許多父親給我的教誨。每個階段,每件事,每個問題,他總是思考過才告訴我們他的建議;他總是謹慎小心、總是認真工作,也總是輕鬆生活—這是他所給我的非常重要的人生觀之一!

延伸閱讀:女兒無論長多大,都是爸爸心中永遠的小女孩

記得我曾經在上班時寄了封 mail 問他:「爸,你覺得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當時他只簡單回了幾句話,告訴我人生每個階段的目標都在不斷改變。

事實上,當我選擇了景觀建築,他雖然不很贊同,認為女孩子念這科系可能有些辛苦,但也因為自己女兒的喜歡與期待,在開學前,便收到了他為我準備好的許多製圖工具,為了協助培養我對於建築的概念和眼界,每個月都會拿許多建築師的相關資料供我閱讀。

當我在 CECI(中華顧問工程司,今改名「世曦工程顧問」)做簽約工讀生時,確定了未來不會走這條路,而是毅然決然選擇了夢想中的 VM(Visual Merchandiser /視覺陳列設計專員)工作。即使他不很滿意,但依舊不時默默在書桌上放著能讓我翻閱的雜誌,偶爾說著,要多閱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才能加強、彌補自己的不足。最後,他告訴我:「對於美,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這不會是份簡單的工作。」

爾後,誤打誤撞闖進的 IT 產業,竟是開啟且看清自己能力的陌生領域。「業務」,一個自己非常討厭的工作職稱和內容,因好勝心驅使,從空白到滿溢,每一步都走得比想像中更紮實甚至難熬,卻也因此愛上這樣的自己。此時,我才真正懂得媽媽常告訴我「妳和爸爸真的很像」的原因是什麼。

在感情的路上,也是他讓我學會懂得珍惜自己、愛自己、懂得做自己、保護自己的人。我永遠不會忘記,十多年前的凌晨四點,他在客廳跟我說的那些話,因為那些是讓我這輩子懂得堅強,懂得在自己難過時,最難過的並非自己,而是看在眼裡卻說不出的父母。

如今,回到了家鄉,看著他們回想這三年來不在他們身邊的日子,偶爾聽著爸爸仍試圖試探著,是否該再前往異鄉去找尋該擁有的自我與生活;依舊了解他們對於我們,從沒緊抓,只要看著我們平安健康地在空中飛翔,便能心安繼續。

記得當時在起飛前的候機室裡,倏忽間,收到了爸爸回給我的留言:「凱華,妳永遠是爸爸的最愛,記得碰到困難的事不能急,心要冷靜、要勇敢。祝妳快樂與幸福!」

此刻,淚水依舊。

家傳鮮蝦玉米木耳高麗豬肉水餃

今天在聖荷西的冷空氣中懷舊了許久,翻閱了手邊的行事曆,恰好在一年前的暑假,第一次在這兒紀錄下老媽教給我的家傳高麗豬肉鮮蝦水餃。一年後的今天,自己試作了新版本,用了自己喜歡吃的玉米作為這次強打的新朋友,興致一起,還加入既營養又有口感的黑木耳,從幻想可能的口感,到最後吃下肚的滋味,只能和老媽說:「回台灣換我包給妳吃吧!」(和你分享:讓你大流口水!世界各地的三明治創意食譜

食材/份量約包200 ~ 220顆水餃,但需依據水餃包餡的大小而訂,此次用量包了200 顆

2 磅瘦豬絞肉

1.5 磅中偏肥豬絞肉

1 磅蝦肉

1.5 罐市售玉米粒罐頭

1 整顆高麗菜

2 顆雞蛋

200 份水餃皮

市售2大盒黑木耳

約手掌2 ∼ 3 把蔥花

約手掌2 ∼ 3 把薑末

適量清水

適量鹽

適量麻油

適量橄欖油

適量醬油

適量白胡椒

適量麵粉(視狀況再看有無需使用)

*以上食材、調味用量皆可依個人喜好調整

步驟

先將高麗菜切絲撒鹽搓揉,放置於一網狀洗菜籃中, 靜置15 ∼ 30 分鐘, 讓其因鹽分自行脫水,備用(a)。在等待脫水的時間, 先將青蔥切成細蔥花, 薑切成薑末,蝦仁則依其大小切約三或四段(需挑出腸泥,且此次所用的蝦子份量較多, 因此口感非常實在)。接著將木耳切碎,喜歡有口感的就稍微切大塊些,依個人喜好調整即可,而包入餡的木耳可燙可不燙,看個人喜好亦視各家習慣而定(b)。

將方才靜置一旁的高麗菜脫水,用手擰乾,和其他用料一併放入準備好的鍋中,倒入所有調味料和雞蛋, 用手抓勻。醬油、麻油、橄欖油,我都以繞圈方向淋個三、四圈,若是抓勻後黏性不夠有點濕,記得要加點麵粉調整一下( 切記, 無論用量多少,香油和橄欖油的分量要各半)(c)。將餡料拌勻後,若太濕可加些麵粉拌勻即可。接著就可以開始包水餃了。記得每顆水餃裡都要包1 ∼ 3 顆蝦肉才好吃噢(d)!(推薦閱讀:肉食主義者也動心!10個讓你想吃素的食譜靈感

前幾天看到這次試作改良版本的朋友們裡,最多人問的是:「妳怎麼會想到要包黑木耳啊?」選擇餡料前,其實也在想,是否將木耳作為水餃餡有些詭異?聽起來也有些怪怪的,似乎也沒人這樣吃。真正原因是,前一天去買玉米罐頭時,剛好在蔬菜區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黑木耳,加上腦子裡幻想的脆脆口感,隨手就抓了兩大盒回家,理由就這麼簡單。

而這方式,後來讓一位媽媽給我了很棒的回應,因為她孩子對於黑木耳或紅蘿蔔這些健康食材都有著極大的抗拒,但用了包水餃的方式,讓家裡的孩子們都能在吃水餃時一起將健康食材吃下肚,這可是能解決媽媽們對於挑食孩子的好方法呢!

 

更多人生況味,來看看灣岸餐桌:況味隨影,料理一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