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批判的是香港父母拼命給小孩「名牌教育」!看似豐富的孩子學習過程,其實都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抹殺。

我最怕跟一大群人同吃午飯,那些已為人父母的圍起來都是談孩子孩子孩子,幾乎把我悶死。然而跟大夥兒太疏離,卻又好像顯得我 Daisy 曲高和寡。反正大媽最八卦,還得從她們那裏收收風,所以我偶爾還是會跟大夥兒一起用餐。

推薦閱讀:茶餘飯後被嚼爛的八卦:我們憑什麼在背後評斷別人?

那天午飯,Catherine 才剛坐下便滔滔不絕地訴說兒子的入學記。「我不過報了六間幼稚園罷了,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已是最少,但這頑皮仔居然鬧脾氣不肯去學校面試!」

我低頭默默喝茶,心寒起來。做人真有必要這麼辛苦嗎?怪不得早前新聞說香港一個孩子五歲便患上抑鬱症。Jesus,什麼時候才捱到四十歲?三歲就要去六間幼稚園面試,唉……不,痛苦的人生其實未滿一歲已經開始。香港的孩子十個月大就報讀 playgroup,「play」什麼?鬥快爬起,以刺激嬰兒的競爭心。

Vivian 說:「我的女兒正在上 playgroup,導師說我女兒是資優兒童!」

「十個月就知道是資優?導師怎樣發現的?」我很好奇。

「導師說,我們發現你的女兒在鬥快爬行的時候,對爬得慢的嬰兒陰笑,那顯示她看不起那些比她能力低的孩子,而這是遠遠超越她年齡的心態。」

十個月大已經成熟到懂得陰笑,而這被表揚為「資優」,這個世界瘋了!

「那一定要入讀 playgroup 嗎?」我天真地問。

「一定要!」在場四個阿媽同時搶答。Vivian解釋:「不讀 playgroup 就考不進名牌幼稚園,考不進名牌幼稚園就考不進名牌小學,讀不到名牌小學就考不進名牌中學,接著是名牌大學……」

之後呢?不用問都知道畢業後當 investment banker,賺大錢,三十歲退休。那三十歲後做什麼?等死。死之前從來沒有一天感到快樂。

一起看看:荷蘭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快樂?

我向來受不了香港人跟年幼的子女說英語。聽著他們那些港式發音,他們自己不覺得難受,我也替孩子們難堪。子女從小聽父母的港式英語,以後再也無法把發音糾正過來。好心啦,何必剝奪子女學習純正英語的權利?

Pauline 的女兒三歲,學習普通話、英語和法語。「趁女兒還小,有時間就盡量多學幾種語言,她升了小學後功課繁重,就再沒那種閒暇了。」

我又再低頭喝茶,同時想起早前新聞報道有父母讓孩子從兩歲開始學習日語、英語和普通話,結果他五歲仍說不出一句完整句子,最終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因為這孩子基本上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到底兩歲為什麼要懂日語?

「其實我本來也不是太緊張,我也希望讓孩子自由發展,但當我看見身邊所有朋友全都為子女鋪路,我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多學一些會好蝕底!」Pauline 說。

又是害怕蝕底的典型香港人心理。結果孩子像倒模生產出來一樣,沒個性、沒主見,拚命死記背誦,腦部在幼年已開始退化,也不敢創新突破。他們能說英語和普通話,卻十幾歲洗衣服不知道要放洗衣劑,因為都由家中女傭代勞。是的,也許這些孩子長大後能賺錢,但他們卻是那麼平庸,甚至在某些方面有點弱能,人生沒有什麼真正痛快精采的經歷。

你也會喜歡:親密是教養的起點:理性教育

這些父母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愚不可及,他們親手奪走了孩子與生俱來最寶貴的東西――想像力和創造力。

為了讓孩子愉快學習,台灣提倡立例規定未滿六歲的幼兒,只能上有助於幼兒身體律動、藝術才能學習的課程,禁止英語、作文、珠心算、圍棋、大腦開發等強調記憶背誦或嚴謹思考的課程。德國也有類似的做法,孩子在六歲前不能學習任何學術性的知識,因為那會局限他們的心智發展,變成只懂因循模仿,失去創造力。香港走的不正正是相反的死路一條麼?

值得思考:芬蘭教育這樣改:考試愈少、學得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