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說實踐是一種生產,試著在朋友圈裡擔任生產者而非消費者,互相砥礪,讓彼此長成更好的人。

「成為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實踐也是一種生產,不要只投入時間金錢精神靈魂在消費上。」——張懸

印象還很深刻,2012年末,上百人擠進女巫店,聽張懸說說話、唱唱歌,那天她唱了萬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島。當時的我也不太懂,只覺得她說的話頗有深意,隨手記錄了下來,而我現在非常慶幸當時這麼做了。這兩三年來,不敢說自己成熟,但卻深知自己長大不少。

回想自己的過去,有些曾經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朋友,面容已經很模糊,閉上眼睛,他們五官的位置也難以成像清晰。要不是拜社群網路之賜,偶爾會在臉書上看見他們對生活的雜感或是照片,想必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了。

延伸閱讀:致青春:陪你看細水長流的遠距離朋友

我努力思考原因,究竟是什麼使我與他們的成為兩個世界的人,那斷面的是以怎樣的形式產生,於是我發現,這些斷面並不會是某個特別的事件,也一定不是發生在某個特別的時間,就是這樣,漸行漸遠了。


圖片|來源

老實說,在超級星光大道的風潮過去之後,我對歌唱比賽類的節目非常冷感,近幾年大家開始風行起的中國系列歌唱比賽,我甚至連節目名字都會搞混。今日無意間,看見朋友在臉書上貼了一首〈野子〉,是中國好歌曲參賽者蘇運瑩寫的。

「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幻如一絲塵土,随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却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又如一絲消沙,随風輕飄的在狂舞。我要深埋心頭上秉持,却又重小的勇氣,一直往大風吹的方向走過去。」

聽著聽著,竟讓我眼淚不停地流。然後起意寫了這些文字。我突然把頭緒理清。還在我身邊的朋友,和那些漸行漸遠的朋友,到底有什麼分別?而張懸的那段話,和這首〈野子〉,就是答案。

創作是迷人的,生產是迷人的。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是把平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養分好好收著,以各種不同形狀回饋出來,或是迸發成一種全新的形式。讓自己成為生產者、實踐者,而非只是消費者,對於身邊的人以及整個世界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同場加映:拍誠實的電影,易智言:身為創作者,我想為社會發聲

有一種朋友,總約你出來秀他新買的手機,聊他背後又生了幾顆痘子煩惱不已,聊他的人生目標卻又在下一次見面時全部變卦。而通常這種朋友也有一個共同特色:總有花不完的時間,讓你懷疑他除了約你和打電話給你講些無聊事,是不是都沒有別的事要做?

這種朋友,雖然你很感謝他視你為重要的朋友,但卻讓你感覺人生百無聊賴,於是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

另一種朋友,雖然不常見面,但你們心裡總會有個約定的默契,每隔幾個月一定得一起聚一聚。而每次見面,你們都會是不同的樣子,你會知道他這幾個月不是白過的,而他也會知道你沒有蹉跎了光陰。於是你們相視而笑,為彼此感到開心,互相充電勉勵後,再各自走上生產的道路。

這種朋友,讓你發現自己在實踐的路上總有人攜手相伴,你們不確定下個月彼此會各自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又要多久才能見上一面,但你們從不因此畏懼。

於是,什麼樣的朋友值得我們去發展長遠、深刻的關係?答案就是——選擇生產者,而非消費者。生產,指的不一定是文字、音樂、圖畫這種作品產出,而是如張懸所說,任何實踐都會是生產的一種。

〈野子〉一曲播畢,思慮異常清晰。去實踐吧,選擇生產者深交,並且也讓自己成為值得深交的朋友,成為一位生產者。

而「成為一位生產者」這件事,將會一直在我心裡,深刻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