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曾經為了現實放棄夢想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你是怎麼做選擇的呢?來聽聽看侯文詠怎麼說吧!

聽我這樣說之後,有一個讀者忍不住舉手,站起來問: 「萬一投入時間與資源之後,沒有得到前途或錢途,豈不是虧很大嗎?」

就以一場棒球賽中的高飛球當作例子好了。當高飛球被擊出時,一個防守的外野手,如何去接住這個球呢?

傳統的電腦式思維是這樣的:

先衡量所有相關的變數(球與球棒之間的作用反作用力、地吸引力、風向、摩擦係數……),精確地計算出高飛球落地的位置和時間。接下來,我們只要設法讓手套在球落地前與球在同樣的時間、空間重疊,就可以接住球了。 從傳統電腦運算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延伸閱讀:好像理所當然應該幸福的三十歲


圖片來源:來源

但如果把這樣的運算方式放到人腦上,事情可能就沒有這麼順利了。為什麼呢?因為當球被擊出那一剎那,一個外野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分析出這麼多的資訊。就算他有這些資訊,以人腦的運算速度,要在高飛球落地之前,計算出準確的落點,並且及時地移動到那個位置,接到球,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樣的,要求一個孩子,在對自己內在缺乏瞭解、對外缺乏認識的前提下,就為自己訂下一個明確的「志願」(落點),並且全力衝刺,這就和在球被擊中的那一剎那,要求外野手算出高飛球的落點,並在精確的時間移動到落點接住球是一樣的不合邏輯。

是吧?

儘管不合理,但一代又一代,我們似乎都用著同樣的思維邏輯要求小孩子寫像是〈我的志願〉這樣的作文,很少有人懷疑。

既然如此,外野手是怎麼接到球呢?事實上,只要仔細觀察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接高飛球的過程,其實不難理解這個完全不同的思維。 當高飛球被擊出後,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立刻會依照他感受到的訊息──擊球聲音的大小,球起飛的方向、弧度、速度,當下形成一種「判斷」,並且往他所判斷的方向奔跑。

在移動的過程中,他盯著越飛越高的球,隨著球的方向、力道,邊奔跑邊調整方向、速度。隨著球越過最高點開始往下掉落時,這個外野手不斷縮短和球之間的距離。他繼續移動,越來越靠近落點,最後,終於在球落地之前抵達了那個位置,接到了球。

因為外野手無法計算出球的落點,因此一開始他所能追隨的只有他的內心的直覺和判斷。這和追隨「內在召喚」的思維是很接近的。 儘管看不見前途或錢途,但一個追隨內在召喚的人,卻能依據內在模糊的直覺和判斷,努力地去實踐(奔跑)。

在實踐的過程中,靠著與外在環境的磨合,一步一步地調整方向,不斷地縮短內在召喚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靠近落點),落實那個興趣,直到它變成一個可行,甚至是有前途、錢途的工作(接到了球)。

同場加映:人生最大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樂

所以,「如果看不到前(錢)途,我為什麼要投入?」或者「萬一投入時間與資源之後,到最後失敗了,豈不是虧很大嗎?」,這類的焦慮當然完全可以理解。

但如果我們理解了呼應「內在召喚」需要的思維更接近外野手接球的話,我們或許就不難明白,這樣的焦慮,對於這件事一點幫助也沒有。 因為,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面對高飛球被擊出的那一剎那,當他往前奔跑時,他的心裡想到的絕對不會是:「如果現在算不出球的落點,我為什麼要奔跑?」更不是,「如果我跑了半天,結果沒有接到球,那我不是很虧嗎?」

面對同樣的情境,大部分在自己的人生中忍不住會有的擔心、焦慮,為什麼在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身上不會出現呢?

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困難。

因為外野手用了一個合理的模式來思考這樣的情境。更重要的,他們相信那個從內心發出的直覺,也相信他們自己一定能夠接到球。

讓自己歡喜自在地走下去

「照你這麼說,」還是剛剛那個聽眾,「外野手一定接得到高飛球嗎?他總有漏接的時候吧?萬一呼應內在召喚的結果是這樣,該怎麼面對?」

作為一個外野手,漏接當然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同樣的,呼應內在召喚也不保證一定成功。但你不能因為一次漏接,就否定了這個外野手。同樣的,眼前的失敗也不能否定你曾有過的努力。只要你還年輕,只要你還聽得見自己內在的召喚的聲音,你就還站在屬於自己人生的球場上。

延伸推薦:一球入魂,揮出台灣全壘打!Kano 演員獨家專訪

更何況,根據過去的許多經驗,從內在召喚微弱的聲音,一直發展到成為有前(錢)途的事業,興趣本身很少是不經過轉化、改變的。就像賈伯斯休學的時候去旁聽 Serif 與 Sanserif 字體的書法課,後來卻變成了電腦螢幕上漂亮的字體。就像 J.K. 羅琳的希臘神話,後來變成了《哈利波特》。就像我的「看電影」夢,變成了寫作……。


圖片來源:來源

如果幾十年之後,賈伯斯的書法一成不變的還是書法,J.K.羅琳的希臘神話還是希臘神話,我的「看電影」還是「看電影」,後來我們人生中的前途或錢途,可能出現嗎?

真正去追究的話,在呼應內在召喚的過程之中,如果不是在現實中遭遇了挫折,就不會有這些磨合與轉化。沒有這些轉化,也就沒有適應,當然,也就沒有後來的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挫折其實是現實所能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胸,欣然接受才是。

不過話又說回來,正因為需要經過種種和現實的磨合、調適,又無法預期終點到底在哪裡,「呼應內在召喚」的過程其實更接近一場馬拉松長跑,因應這樣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必須有一種能夠長期走下去──或者,更進一步說,讓自己能夠「歡喜自在」的準備。

很多人宣揚一種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心態,激昂地和現實悲情對抗。這樣的心態當然令人敬佩,不過,用這樣的策略去面對一場不知終點在何處的長跑,就如同用跑百米的速度去跑馬拉松是一樣危險的。萬一成果無法在短期之內實現,後繼的資源、體力消耗殆盡,反而挫折了個人的決心以及自信。

同場加映:女人過了25,為什麼不能再有自己的夢想?

因此,把目光放遠──假如這是一件需要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久的事情,用什麼樣的資源、或者什麼樣的風險,是你可以歡喜自在地承受的?有了這樣資源配置的基礎,你才能從容、無後顧之憂,全力以赴地去追隨、呼應內在的召喚。

不但如此,你還要保持著內在召喚最初開始出現時,所帶給你的渴望、好奇。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千萬不要天天拿自己的作品和像J.K.羅琳、昆德拉、或村上春樹這些成功的大作家比較。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籃球選手,更不要天天拿自己的球技和 LeBron James 或 Kobe Bryant 這些 NBA 高手比較……這只會讓你感到挫折。

在這條路上,真正能夠推動你的力量,是對這件事自然而然的嚮往與渴望。這和過去的人生督促你追求外在的勝利,追求別人目光中的榮耀、責任……是很不一樣的。

就像是一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的旅行。儘管不知道目的在哪裡,但因為抵達的每一個景點、途中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未曾經歷的,因此樣樣新鮮。像個渴望郊遊的小學生似的,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的期待、驚喜。 千萬不要失去這種渴望的心情。少了這樣的心情,這個內在的召喚就不再是內在的召喚了。

和你分享:為自己設計一趟「心」旅行!

如果可以的話,甚至不要有非成功不可的期待。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不用努力了。既然追求的是自己內在的召喚,當然無時不刻應該全力以赴。但話又說回來了,盡力而為之後,事情的結果,其實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試圖去掌握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成敗,反而只會讓我們失去那種歡喜的心情。

換個角度想,如果未來不存在「一定成功」的保證,很務實地想──我是不是不應該把一切寄望都放在哪個成果之上──而是,在做這些事情的當下,就應體會到這個過程本身的快樂。

跑馬拉松長跑的時候,與其期待終點的歡呼、名次,還不如當下就享受那個路途中喘氣、流汗的快感;當醫師的時候,與其期待未來的前(錢)途,還不如當下就享受因為自己的努力,病人的病情獲得改善的成就感。同樣的,寫作的時候,與其期待出版之後的收入或掌聲,還不如當下就享受那個從無到有的創意……。

從外在的角度來看,任何的努力,當然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一個一直歡歡喜喜地呼應自己內在召喚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損失的,不是嗎?

一起看看:成功者不是運氣比較好

關於興趣可以當飯吃嗎這件事,我想說的就是這些了。